有人能在超长越野赛里睡不到一个小时还拿下亚洲纪录,这不是误传,而是发生在2025年意大利“巨人之旅”上的真实一幕。
![]()
来自湖州德清的张伟强用74小时33分59秒完成330公里的赛道,获得总排名第六,并把此前由香港选手黄浩聪在2023年创下的77小时30分26秒亚洲最好成绩改写了。
巨人之旅素有“最难越野赛”之称,赛道约330公里,总爬升接近两万四千米,选手必须在150小时内通过25个高山山口,面对昼夜温差、风雪骤变与高海拔缺氧的叠加考验。这项赛事名额极其有限,竞技与生存并重,许多选手无法完赛。
![]()
在这样的舞台上,胜负不仅靠体能,更要靠策略与经验。张伟强在赛前一个月就抵达阿尔卑斯高地,按每日30公里以上的强度做山地适应训练;在出发前两周,他刚刚完成法国霞慕尼的UTMB赛段,短短间隔内选择“背靠背”参赛,是他刻意为之的计划。
比赛中他把前半程控制在稳健节奏,约在280公里后开始发力,最终实现了超越与保位。对他的参赛安排和战术部署,赛后他自己也用“按节奏跑,越跑越顺”来形容。
![]()
赛事现场的竞争异常激烈。2025年冠军Victor Richard以约66小时破赛会纪录率先抵达终点,领先大部队很长时间,这也把整体比赛节奏和选手分布推向了更高强度的对抗。
张伟强在多次与队友和国际选手的较量中,凭借稳定的心态和体能分配逐步提升排名,最终拿到第六名的成绩,这对中国越野跑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
![]()
极端环境下,睡眠与补给决定成败。张伟强全程只睡约一小时,这一数据令人难以置信,但在他看来是有代价也有回报:保持移动中的节奏、避免长时间进入深睡状态可以减少赛后恢复负担,但也要承受精神和感觉退化的风险。
赛中他反复提到“补给比想象重要”,尤其是团队为他准备的热粥,在寒夜里比能量胶更能缓和胃肠与体温。
![]()
装备细节在这类赛事里往往决定细微差别。防寒层、头灯、登山杖、鞋底抓地性能、以及补给包的食物配比,任何一处失误都可能在高海拔或夜间阵风里被放大。张伟强称,正是这些看似日常的小物件在关键时刻保护了他的节奏与安全。
比赛中最惊险的一段出现在第四赛段的Col Loson山口,海拔接近三千米,气温骤降到零下,狂风夹着冰粒打在人脸上,能见度被雾气压缩到只有几米。张在那段几乎靠“肌肉记忆”和登山杖前行的路上,告诉自己要稳住步伐,任何一次冒进都有可能付出代价。
![]()
这样的细节说明,跑这类赛并非单纯看速度,还要看在极端情况下的自我保护与选择。
回顾张伟强的越野生涯,他并非一夜成名。
![]()
自2018年定居德清后,作为体育品牌合伙人他逐步投入国际越野比赛,曾在中国香港100、大理100等多项亚洲重要赛事中取得前列名次,积累了丰富的百公里赛事经验。到2025年,这些年累积的经验成为他在巨人之旅上稳定发挥的基础。
对想挑战巨人之旅的人,张伟强给出了实在的建议:从100公里级别逐步积累经验,再向330公里迈进;必要时提前到当地适应地形与天气,训练中要包括长时间的爬升与高海拔曝光,同时做好补给与装备的反复测试。
![]()
他的建议直白而务实,适合所有想把“想跑”变成“能跑”的人。
历史对比也很有说服力:黄浩聪在2023年以77小时30分26秒完成该赛并成为当时亚洲最好成绩者,张伟强此次以74小时多完成,时间缩短了将近三小时,这个提升既反映了个人状态,也说明亚洲选手在超长赛场上的竞争力在提升。
![]()
赛事本身也在不断刷新纪录与选手表现,既是竞技的进步,也是参与方式与训练体系逐步成熟的结果。
赛后张伟强在直播里与国内跑友分享了赛程的细节与感受,他感谢团队、家人和同行者的支持,认为没有团队和国人的鼓励,难以取得这样的成绩。
![]()
这场比赛对他个人是职业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越野圈也是一次醒目的进展信号:在世界顶级的舞台上,亚洲面孔正在变得更常见、更具竞争力。
这是一场关于耐力、选择与细节管理的较量。张伟强用实际成绩告诉人们,极限不是单靠勇气就能跨越,而是靠长期积累、科学训练、细致补给和稳健战术在关键时刻把握机会。
![]()
赛事的数字和现场的细节都表明:巨人之旅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松懈的瞬间,但也给有准备的人以改写纪录的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