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朝鲜货币的汇率问题,多年来一直让人感到困惑不已。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说法不一,看得人晕头转向。有的资料显示,朝元对美元的兑换比例是1比800多;紧接着又看到另一种说法,称是1比8000以上;更有甚者,甚至提到1比18000以上的数值。
2. 换算成人民币时也同样混乱,有人说是1比100出头,也有人说实际接近1比1000,甚至还有文章指出当前已经达到了1比2000、3000的地步。这些数据之间的差距极大,几乎无法统一标准,令人难以判断哪个更真实。但奇怪的是,上述所有报价其实都没错——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
3. 原因在于,朝鲜的外汇市场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定价机制:一种是官方公布的汇率,另一种则是民间广泛使用的黑市价格。先来看官方汇率体系,根据朝鲜中央银行发布的数据,朝元兑人民币为1比126,兑美元则为1比899。这一套汇率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波动极小,属于政府控制下的固定参考值。
4. 不过这里有个关键限制:朝鲜境内的金融机构只允许用外币兑换本国货币,却不支持将朝鲜币反向兑换为外币。也就是说,普通民众手中持有的朝元,无法通过正规银行渠道换成美元或人民币。这样一来,如果百姓需要使用外币进行交易或储备资产,就只能另寻出路。
![]()
5. 于是,黑市便成了唯一的流通途径。而在地下交易市场上,汇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尤其是近一年多来,变动剧烈得令人咋舌。以去年2月为例,当时黑市上1美元大约能换到8000多朝元。但从那时起,局势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6. 自朝鲜提出“20×10”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国家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计划在20年内每年建成10座大型工业设施,全面推动制造业升级。不仅民用产业投入加大,军备建设更是空前扩张——新型驱逐舰的设计、远程导弹的研发、航天火箭项目的推进,每一项都是耗资巨大的工程。
![]()
7. 这些项目所需资金庞大,财政压力剧增。为了填补缺口,当局可能采取了增加货币发行量的方式来应对支出需求。众所周知,当流通中的纸币数量急剧上升而实物产出未同步增长时,必然引发通货膨胀,导致本币购买力迅速下滑。
8. 因此到了去年年底,黑市汇率已飙升至1美元兑换18000朝元左右。而进入今年6月,这个数字进一步攀升至惊人的1美元兑27800朝元。短短十四个月间,朝元在非正式市场的贬值幅度超过三倍,反映出国内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
![]()
9. 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听到“朝鲜人月薪仅相当于四百多元人民币”的说法,实际上这是按照官方汇率折算的结果,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购买能力。此外,关于朝鲜居民收入的认知也普遍存在偏差。过去经常流传“大学教授每月工资只有5000朝元”的说法,听起来确实微不足道。
10. 然而,这5000朝元只是基础生活津贴,类似于基本保障金,在整体收入中占比极低。事实上,朝鲜职工的实际收入结构较为复杂,除了这笔固定发放的部分外,还包括岗位工资、绩效奖励、任务完成奖金以及技术创新激励等多种组成部分。
![]()
11. 将这些收入来源综合计算后,一般劳动者每月总收入可达十几万乃至几十万朝元。单看账面数字,似乎收入水平并不低。那么是否意味着朝鲜民众的生活已经相当宽裕了呢?答案显然没有那么简单。决定生活质量的核心因素,并非仅仅是收入总额,更重要的是物价水平,尤其是食品价格。
12. 根据今年6月7日平壤本地市场的记录,大米的零售价为每公斤10000朝元,折合人民币约三块四毛钱左右。这意味着,即便是一位月入40万朝元的高薪工作者,辛苦工作一个月所获得的全部收入,也只能购买大约70斤大米。
![]()
13. 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实现顿顿吃白米饭、喝上猪肉汤的愿望,对大多数家庭而言仍属奢侈。现实中,许多朝鲜家庭不得不调整主食结构,用价格更为低廉的玉米、高粱等粗粮替代大米,以此延长口粮的维持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14. 对一些经济状况更加拮据的家庭来说,连每天吃一顿干饭都成了难以承受的开支。他们往往只能把有限的粮食熬成稀粥,分给全家人食用,确保每个人都能勉强果腹。虽然营养严重不足,但至少避免了彻底断粮的风险。
15. 尽管如此,这种靠稀释食物来维持生存的方式终究不可持续。它反映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使账面上的工资数字看似可观,但在高通胀与物资短缺的双重挤压下,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水平依然十分艰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