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晚上,赵燕侠刚卸下一半妆,眼角还挂着没擦掉的油彩。
后台有点闷,她正准备换衣服,结果剧组突然传来消息:总理来了——还专门问了一句,“阿庆嫂的围裙怎么这么新?”
一时间,后台鸦雀无声。
这事儿听起来像个小插曲,可在当时,谁都知道,这不是简单的“道具问题”。
![]()
那是1964年5月12日,北京,长安大戏院,《芦荡火种》正在台上演出。
台下坐着的,不只是一个普通观众,而是对艺术极为认真、眼光极为敏锐的周恩来。
他的这句话,后来成为整个剧组修改的起点。
那时候,京剧正在转型。
![]()
传统戏唱了几百年,才子佳人、刀马旦、神怪故事,观众已经有点看腻了。
可一上现代戏,就出问题。
老派演员不适应,观众也一时跟不上。
北京八个市级剧团,两年只出了一部现代戏。
![]()
连梅兰芳剧团都靠国家补贴勉强维持。
说白了,京剧的老路走不通了。
可新路怎么走,没人知道。
就在这时,沪剧《芦荡火种》出现了。
![]()
故事讲的是抗战时期阳澄湖边的事儿,有真实原型,有紧张情节,还有个特别出彩的女性角色——阿庆嫂。
她的身份挺复杂,表面上是茶馆老板娘,实则是地下交通员。
敌人天天出入她那小茶馆,她却靠着一张嘴、一壶茶,把18个新四军伤员藏了起来。
这出戏在上海演得火。
![]()
唱段“智斗”最出名,阿庆嫂跟两个伪军头子斗嘴,唱的是吴侬软语,气氛却紧张得很。
后来北京要改成京剧,剧组进驻颐和园,开始改编。
创作组是集体创作,赵燕侠演阿庆嫂,谭元寿演郭建光。
说实话,最开始演得不太行。
![]()
赵燕侠那会儿是红人,演过《红娘》,属于流派正宗。
可一演阿庆嫂,她自己都觉得别扭。
唱“智斗”的时候,总想走台步,端着茶壶还不自觉地翘兰花指。
谭元寿更难,他是谭派武生,原本擅长“起霸”,一上来就亮相,结果观众哄笑——谁见过新四军指导员一出场就踢腿亮相的?
![]()
剧组一度挺沮丧。
有人提议干脆别改了,搞现代戏太难。
可彭真来了。
他带来一批地下党档案,让大家看看真实的情报工作是怎么回事。
![]()
原来阿庆嫂在原剧里唱的“铜壶煮三江”,真的是当时北平地下党用来传递情报的暗语。
这些细节,让剧组意识到:这不是随便写的戏,这是有根有据的事。
于是他们重新改剧本,把原来18个伤员的零散出场整合成一段“坚持”,唱的是新四军在芦苇荡里坚持斗争的艰难。
舞台上的转台也做了调整,芦苇荡呈纵深变化,那会儿在京剧舞台上还挺新鲜。
![]()
可问题还没完。
第一场彩排失败后,赵燕侠几乎崩溃。
她说自己“唱着唱着就感觉不对”,那种...怎么说呢,站在台上却像不属于那个时代。
她开始尝试用“京白”念台词,只在关键句子上韵。
![]()
导演肖甲也从话剧调度中找灵感,让演员们别再死搬程式,而是像真人那样交流。
慢慢地,戏有了点样子。
就在这个时候,出了那件“围裙”的事。
总理那一问,把所有人的神经又绷紧了。
服装组连夜去找旧布料,把围裙染旧、剪边,还专门做了几块补丁。
说到底,这是细节问题,但背后是一个信号:这不是舞台上的“假抗战”,这是要让人信得过的历史重现。
紧接着更大的变动来了。
1964年7月23日,毛主席看完《芦荡火种》之后,提出三点意见:突出武装斗争、改结尾、改剧名。
他那句“火种太含蓄,革命就要像沙家浜这样具体实在”,直接让剧名从《芦荡火种》变成了《沙家浜》。
从那以后,剧组开始大改。
结尾不再是阿庆嫂智取敌人,而是郭建光带部队强攻。
唱段“飞兵奇袭沙家浜”是后来加的,李慕良设计成快板调,节奏紧凑,气势很足。
谭元寿为了这个唱段,专门到部队学战术动作,把“起霸”那套程式改成了持枪亮相。
人物关系也变了。
阿庆嫂的唱段从七段减到四段,郭建光从三段增到六段,增加了“听对岸响数枪”这种主旋律唱段。“坚持”一场也改得更厚重,十八个伤员集体出场,造型参考了《狼牙山五壮士》的雕塑姿态。
有些演员私下挺失落。
赵燕侠后来说:“阿庆嫂不拿枪,是因为她还有别的战斗方式。”她坚持保留了“智斗”里的生活化细节,有人说她“太日常”,可她觉得这才像个活人。
音乐上也有平衡。
李慕良在郭建光那边做得很硬气,阿庆嫂的唱段则保留了江南小调的味道。
琴声一起,观众一听就知道,是她。
新版本的《沙家浜》一出就爆了。
长安大戏院门口排起长队,有人看完三遍还不过瘾。
上海京剧院专门派人来北京“取经”,回去就排了《智取威虎山》。
天津评剧团改《红岩》,也来借用舞美图纸。
连老票友都变了。
那会儿天桥有个姓张的老头儿,一开始死活不看现代戏,后来被拉去看了《沙家浜》,回来说:“唱得好,没想到,谭元寿那段比他爹还见功夫。”
最让人意外的是,这戏还带动了民间艺人。
北京街头说书的、唱快板的,都开始编“阿庆嫂传”“郭建光突围记”。
北京戏曲学校也增设了现代戏课程。
那一年,全国有十几个剧团成立了现代戏创作组。
这事儿就这么火了。
可最初的一切,还得从一条“太新的围裙”说起。
张庚,《京剧艺术五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
赵燕侠口述,李岩整理,《舞台上下:赵燕侠的艺术人生》,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汪曾祺,《汪曾祺戏剧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中国国家话剧院编,《现代戏的探索与发展》,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
北京京剧团档案馆藏,《沙家浜》创作与演出资料汇编,1964-1965年内部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