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学历史但从不执于历史的花鹿不花。
实在没想到, 12 小时之内,我连续两篇文章出了问题 。
这让我忽然冷静下来了,头脑一下子 也 清醒了很多: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两周没删我文章,我居然又忘记初心了——说好的推一下家里钧瓷,却居然对人家武大和杨小姐说三道四。
江湖多风波,舟楫多失坠。
我错了。
武大,百年名校。
杨小姐,维权达人。
本着尊重平台判罚的原则,我想,也不该再在这件事上指手画脚了 。
要说,也要说一些正能量的话题,提一些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
南宋的时候,史学家姚宽的《西溪丛语》记录过一件事:
“尝有道人善棋,凡对局,率饶人一先,后死于褒信,托后事于一村叟,数年后,叟为改葬,但空棺衣衾而已。道人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说某地曾经有个道士擅长下棋。
每逢与别人对弈,他总会让对方先走一步。
后来这个道士死在褒信县,后事就随便托付给了一个村叟。
结果,这个老叟几年后遵照道士的嘱托为他改葬,但打开坟墓见到的只是空空的棺材和衣服罢了。
这时候人们才知道那道人原来是个神仙。
他还留给世人一首诗:
“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我想,杨小姐作为名校武大衮衮诸公升堂入室的高足,那自然不仅是锦绣文章做得好,辞条律令也用得极好。
现在杨小姐辞别母校毕业了,如神龙入海,神仙出洞,想必将来也是驰骋风云,再无敌手的。
金鳞终非池中物,一入社会便化龙。
希望有关方面大人不记小人过,“得饶人处且饶人。”
我还是老老实实推一下家乡的钧瓷吧。
跟很多瓷器相比,钧瓷这种瓷器自身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追求“天成”。
什么是“天成”?
就是“顺其自然”,老天让成什么样就成什么样。一般情况下烧窑的匠人是无法控制她的釉色变化的。
比如这个钧瓷杯子。
你永远无法找到两个一模一样釉色的杯子。
就算同一个匠人,同一窑烧的,同样的釉料,也不可能一样。
所以,钧瓷的废品率很高,才有了“钧窑十窑九不成”的说法。
就算你再精心,技术再好,但开窑的时候你放眼望去各种大大小小的瑕疵也会让你无话可说。
如果一个钧瓷成了,那某种意义上就得说大部分是因为机缘巧合的“天意”了。
所以,好钧瓷可遇不可求。
客观说,钧瓷只是千百种瓷器中的一种。
我也见过很多好瓷器,各种各样的,只是这些瓷器大多都追求“人成”。
那什么是“人成”呢?
就是人的作用在一个精美的瓷器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上面的釉色呈现,画工,还有一些巧妙的构思。
在这里没有比较“天成”和“人成”哪个更好的意思,只能说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如果把瓷器比喻成人,那烧窑的历练其实就可以比喻成“教育”。
钧瓷通常要烧两遍,第二遍上釉后,窑温还要升至 1300 摄氏度,要让矿石釉色在高温下自然氧化还原呈现出不同颜色。
这个过程中,就算你给她涂脂抹粉,答疑解惑,然后,教授天文历史地理化学物理。
但日后开窑你会发现:
她该是什么还依旧会是什么。
人格底色是很难改变的。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先摆正态度认个错,另一篇文章回头再发吧。
我们明天见喽~~~
釉表山水 杯中乾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