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提到秦岭,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壮美画卷,这片横亘在中国中部的山脉的确承载着无数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可鲜有人知,在那静谧外表之下,隐藏着足以吞噬生命的极端环境——一步踏错,便可能坠入无法回头的绝境。
2024年4月,两名年轻登山者在这片山野中永远停止了呼吸。当救援人员在荒芜的高海拔地带发现他们时,一位蜷缩于枯草之间,另一位则被残破帐篷包裹着僵卧在地。
![]()
3
经过数日搜寻才抵达现场的公益救援队员描述,两人遗体早已因昼夜温差巨大而完全冻硬,如同被时间凝固的雕塑,现场景象令人不忍直视。
按常理推断,家属应感激这些不顾生死进山搜救的志愿者,可事态发展却出人意料——几个月后,这群救人者竟收到了法院传票,一纸诉状将他们全部列为被告。真相曝光后,全网哗然,舆论迅速倒向救援一方。
![]()
4
![]()
5
![]()
6
![]()
驴友违规进秦岭身亡
地理资料显示,秦岭地处陕西与甘肃交界地带,向北延伸即进入我国西北区域,其主脉海拔持续攀升,地形复杂多变。随着高度上升,气候条件急剧恶化,与山脚判若两域。
尽管事发时间为春季,但高海拔区域依旧处于严寒状态,积雪未融,寒风刺骨,宛如一座天然冰库。
![]()
7
遇难的两位登山者分别为一名90后和一名80后,均来自普通家庭,上有父母赡养,下有子女抚养,本是家庭顶梁柱。然而,他们选择在这个气候极不稳定的时节挑战“光鹿跑兵冰”线路。
这个名字看似浪漫诗意,实则是五座高峰首字组合而成:光头山、鹿角梁、跑马梁、兵马营、冰晶顶,全程超过40公里,需连续翻越五座海拔超2500米的山峰。
![]()
8
据我查阅的相关资料,这条路线在户外圈内被称为“终极试炼”,并非因为攀登难度极高,而是沿途毫无基础设施支撑,涵盖悬崖峭壁、湍急溪流、密林沼泽及裸露山脊等多种险峻地貌。
尤其跑马梁段,位于开阔山脊之上,无任何遮蔽物,强风可轻易将人体掀翻,堪称“死亡走廊”。即便如此,二人仍执意前行。
![]()
9
4月20日晚,他们在出发前还特意与家人通话告别;次日清晨,尚能发送简短信息报平安;但到了下午四点,信号彻底中断,再无音讯。
起初家人并未过度担忧,毕竟二人均有多年徒步经验,曾完成过多次高强度穿越。直到当晚八点仍无法取得联系,家人才意识到情况异常,随即报警求助。
![]()
10
这关键的四个小时延误,成为致命因素。山区夜间气温骤降,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警方接警后迅速响应,但由于天色已黑,视线受阻,无法立即展开大规模搜索。
最终决定由专业队伍于次日凌晨四点集结,待天亮后第一时间进山搜救。
![]()
11
一支由13人组成的搜救队紧急出动,其中包括10名资深驴友和3位熟悉地形的当地村民。他们分三路从不同沟谷向上推进,途中不少人出现体力透支甚至轻度失温症状,但仍坚持前行。
上午11时许,第一具遗体在跑马梁附近被发现——一名30岁男子俯卧于杂草丛中,身体呈蜷缩姿态。
![]()
12
他身边连完整的帐篷都未搭建完毕,仅穿着单层冲锋衣,双手紧抱胸口,面部表情扭曲,显然经历了极度痛苦的挣扎过程。
顺着其行进方向继续前行约500米,第二名遇难者也被找到。这位43岁的登山者虽搭起了帐篷,但已被狂风撕裂成碎片,整个人裹在睡袋中,早已失去生命体征。
![]()
13
这里需要向大众普及一个概念:失温症。它并非简单的“冷”,而是人体核心温度持续下降,导致代谢系统逐步崩溃的过程。
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一旦跌破35℃,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功能便会相继失效,最终器官停摆,如同机器冻结般停止运转。
![]()
14
这两名登山者正是因此丧命。四月的秦岭山顶夜间可达零下,加上持续不断的强风,仅靠春秋季节装备根本无法抵御。
更令人唏嘘的是,《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海拔2000米以上为核心保护区,除科研或生态保护活动外,禁止一切非法穿越行为。
![]()
15
他们明知禁令存在,仍执意闯入禁区,最终为此付出生命代价。遗体被运下山后,事件似乎告一段落——人已寻回,救援队也尽了全力。
然而谁也没想到,仅仅数月之后,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进山搜救的志愿者们,竟成了法庭上的被告……
![]()
16
家属倒打一耙,起诉公益救援队
根据2025年9月19日红星新闻报道,其中一位遇难者家属正式提起诉讼,将所有参与救援的单位和个人全部列为被告。
对象包括公益救援组织、商业救援团队、同行登山者以及事发地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理由之荒谬引发社会广泛质疑。
![]()
17
先看公益救援队方面,负责人邝某与汪某自始至终未收取任何费用,完全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自愿参与搜救。
而商业救援队负责人杨某的情况略有不同:他是家属主动联系并委托协助的,双方事先约定每人支付1000元酬劳,共召集10人上山支援。
![]()
18
值得注意的是,杨某原本隶属于邝某所在的公益团队,后来独立创办了自己的商业救援机构。此次事件发生后,该队伍已于6月份宣布解散。
原因正是源于这场诉讼带来的心理冲击,杨某公开表示:“心寒至此,今后不会再主动参与任何非职责范围内的救援行动。”
![]()
19
历经数月准备,案件于2025年9月17日在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沣峪人民法庭正式开庭审理。
公益救援队代表邝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行动前已明确告知公众:“我们是无偿救援,不收取任何报酬。”
![]()
20
他还回忆起一个细节:发现遗体后,家属情绪几近崩溃,队员们出于尊重与克制,不敢靠近打扰,只在远处默默协助善后处理。没想到事后却被反手一击,送上法庭。
更令人费解的是起诉逻辑——只因杨某曾在公益队任职,如今又无法单独追责其本人,便干脆将整个救援群体一并起诉。
![]()
21
理论上讲,若商业救援收取费用且存在操作失误,家属提出异议尚有一定依据。但公益救援全程免费,且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任务,却要承担法律责任,实在难以服众。
网络分析普遍认为,此举背后动机可能是希望通过法律手段获取经济赔偿,“闹一闹没损失,赢了还能获利”成为潜在驱动力。
![]()
22
庭审期间,杨某亲自出席作证,并向记者透露更多内幕:他的团队是在微信群中率先接收到失踪信息的。
当时尚未联系到家属,但他们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发布寻人启事并通过社交平台扩散信息,最终帮助家属确认了遇难消息。
![]()
23
换句话说,若非杨某团队第一时间介入并推动传播,家属或许根本无法及时得知亲人遭遇不测。
随后因山路艰险复杂,家属主动请求支援,并承诺每人支付1000元作为酬劳,请他们协助深入搜救。杨某随即协调多方力量共同进山。
24
遗体找到后,家属态度突变,竟以“未及时报警”、“耽误最佳救援时机”为由,将杨某及其关联人员集体告上法庭。
目前该案仍在审理过程中,而杨某已解散自己创立的救援队伍,并坚定表态:未来不再参与任何形式的主动救援。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信源:
秦岭驴友失联事件救援者:搜救早于家属报警,原救援队受影响已解散--2025-09-20---新重庆-重庆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