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的营养摄入非常丰富。奶类也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不过想要得到有营养的奶,在牛羊的饲养上就得下功夫。
有这样一种草,有着牧草之王的称号。中国每年要从美国进口140万吨,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中国地大物博,为何不能自己种植呢?
![]()
5月24日,中国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宁夏农林科学院经过了十年的研究,终于让饲草有了“中国芯”。究竟是什么草类呢?中国现在的发展又是怎样的?
![]()
不起眼的“牧草之王”
苜蓿,属于豆科植物,全球有80多种,中国常见的有紫花苜蓿和南苜蓿。它叶子通常三片,偶尔也有四片,开紫色、黄色等小花,看上去朴实无华,但营养价值却非常高。
苜蓿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粗蛋白含量可达20%以上,远远超过一般牧草。
![]()
正因如此,它成为奶牛、肉牛等家畜的理想饲料。吃苜草的奶牛产奶量更高,奶质也更好,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明显提升。
可以说,没有优质的苜蓿,就很难有高品质的牛奶。苜蓿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它原产于中亚和地中海地区,早在西汉时期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
因为能让战马体格强壮、耐力增强,苜蓿在古代备受重视,甚至被视为“战略物资”。但随着战争形态改变、马匹退出历史舞台,苜蓿也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
直到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发,整个中国乳业遭受重创,行业迎来彻底洗牌。从那时起,奶业开始从源头整改,饲料首当其冲。
![]()
苜蓿因其出色的营养价值和提升奶质的作用,重新回到聚光灯下,成为规模化养殖的刚需品。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意识到苜蓿的重要性,我国自产优质苜蓿却远远跟不上需求。
目前国内优质苜蓿的自给率只有64%,剩下的部分基本要靠进口,而其中九成以上来自美国,每年几乎要从美国进口140万吨左右的苜蓿,随着贸易战的开始,也成为反制的一个领域虽小。
![]()
苜蓿虽然小却真实地捏着中国奶业的喉咙,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国自己就种不出足够的优质苜蓿?
![]()
产量不足、品质不高
中国不是没有种苜蓿,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地都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基地。但现实情况却是,我们种的苜蓿,不管是从产量还是品质上,都还难以满足国内养殖业的高标准需求。
根据行业数据,全国每年对优质苜蓿的总需求量约在300万吨左右,但国产只有不到200万吨,缺口超过100万吨。
![]()
这还没算上其他种类牧草的短缺,如果把牛羊饲草都算进去,全国优质饲草总缺口接近5000万吨。可以说,饲料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苜蓿的营养价值与品种、土壤、收割时间、加工工艺等密切相关。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因多年专业化种植和技术积累,其苜蓿产品蛋白含量高、纤维结构优、杂质少,非常受大型牧场欢迎。
![]()
反观国内,很多苜蓿品种仍存在蛋白质含量不稳定、纤维粗糙等问题,难以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再加上我国适合种植优质苜蓿的区域其实有限,苜蓿喜欢干燥、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的环境,在我国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部分地区。
![]()
而这些区域往往也面临水资源紧张、土壤盐碱化等挑战,进一步限制了产量提升。
此外,牧草种业卡脖子也是一个大问题。我国草种长期依赖进口,2023年草种进口量仍达2.07万吨。虽然国内也在不断选育新品种,但从试验到推广周期长,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
目前,饲料成本占奶牛养殖总成本的60%–70%,而进口苜蓿价格受国际行情波动影响大,进一步推高了养殖风险。一旦国际价格大幅上涨或出口国限制供应,国内牧场将面临断供危机。
既然问题这么多,我们又该如何突围?有没有一条路,能让我们逐渐摆脱对外依赖?
![]()
![]()
自给之路
面对苜蓿的卡脖子现状,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从政府到企业、科研单位,近年来都在积极寻找破局之道。
国家持续推动粮改饲计划,鼓励农民将部分粮食作物改种为饲料作物,2023年完成改造面积2325万亩,收储优质饲草约6850万吨。
![]()
同时,在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苜蓿种植基地。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中国正在尝试用科技加上航天的方式实现苜蓿育种的跨越式发展。
早在200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牧药所就开始利用航天飞船搭载苜蓿种子上天,通过太空中的高辐射、微重力环境诱发基因突变,再返回地面选育优良品种。
![]()
2018年,该团队成功培育出中天1号紫花苜蓿,这是国内首个通过航天诱变技术选育出的苜蓿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目前已在北方多省推广种植。
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也搭载了苜蓿种子开展空间实验,中国牧草育种正式进入航天时代。
![]()
今年5月,第三届中国苜蓿改良会议在银川召开,传来喜讯,宁夏农林科学院通过十年技术攻关,成功选育出24个苜蓿新品系。
这些品种不仅适应西北干旱气候,在产量和营养含量上也接近国际水平。真正用技术实现了“中国芯”,企业也没闲着。
![]()
像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纷纷向上游延伸布局,投资草业公司、建设自有种植基地,甚至用卫星遥感、大数据平台监控牧草生长,帮助合作牧场实现精准施肥、灌溉和收割,显著提高了亩产和品质。
![]()
尽管目前来看,国产苜蓿在规模和品质上仍与美国等传统出口国有差距,但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正在逐渐缩小这一差距。
从小规模试种到大面积推广,从依赖进口到逐步自给,中国苜蓿产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
![]()
苜蓿虽小,事关大局。它背后不仅是中国奶业的品质升级之路,更折射出一个大国在粮食安全与农业科技领域的决心与韧性。
回看这段草种突围的故事,我们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从传统种植到航天育种,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每一步都扎实而有力。
![]()
如今,随着国产苜蓿品种不断推陈出新、种植模式持续优化,中国正在逐渐把草袋子握在自己手中。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短期内就能完全摆脱进口,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政策、科技与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优质饲草自给率正在稳步提升。
![]()
主要信源
紫花苜蓿等草种搭载嫦娥五号进行空间诱变,求解草种卡脖子——澎湃新闻2020-12-03
宁夏10年磨剑育出24个苜蓿新品系——央广网2025-05-26
牧草之王苜蓿的江南驯化史——澎湃新闻
中国奶业不能净指望美国苜蓿:贸易摩擦倒逼国内苜蓿产业爆发——第一财经2018-10-30
跻身第三大牛奶生产国,中国如何突破饲草“卡脖子”?——来源:环球时报
亚盛集团:苜蓿草为公司主导产业,近几年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金融界2025-04-30
国产苜蓿,如何打破增产瓶颈?——农民日报2023-03-0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