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9月15日,我们邀请孙竹咨询师在“曾奇峰心理”视频号上做了“爱孩子,如何不越界”的直播分享。现将代表性的 问答做了提炼归纳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都有所帮助。
![]()
在管孩子的问题上,如何把握度。有时候会多管,控制不住。不管怕她自己做不好,管了怕越界?
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把握管教的"度"是许多家长面临的共同挑战。管得太多怕剥夺孩子成长机会,管得太少又担心孩子犯错受伤。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您作为家长的责任感和关爱,同时也指出了育儿中需要平衡的艺术。
(一)我们需要理解不同年龄段的分寸把握:
学龄前儿童(3-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建立基本生活技能,如穿衣、吃饭、整理玩具。他们可能做得慢、做得不完美,但这正是学习的过程。家长应提供示范和指导,而不是直接代劳。例如,孩子自己穿衣服可能前后穿反,但这是他们理解空间和顺序的重要机会,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发育正常的人成长后都是可以掌握穿衣、吃饭这些生活基本技能的,不要着急,给孩子一点时间,也给自己点时间。
小学阶段(6-12岁):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和学业责任。家长的角色应从直接指导转向辅助支持,帮助孩子建立时间管理、任务规划和责任意识,而不是事事代为安排。孩子适当尝试自己承担后果,这时候家长可能需要承担部分老师的攻击,也可以尝试与老师沟通孩子可能面临的困难及挑战。
青少年期(13-18岁):这是为孩子成年做准备的关键阶段。家长应当从"管理者"转变为"顾问",更多地通过商讨而非指令来引导孩子,尊重他们逐渐增长的自主权。这时候的建议和影响需要转向侧面,“硬碰硬”效果往往更差。
(二)如何实践"合适的边界"?
1. 区分"危险"与"不便"
真正危险的事情(如交通安全、陌生人风险)需要严格管束;而仅仅会带来不便的事情(如忘记带作业、选择不合适的衣着)则可以允许孩子体验自然结果。
2.逐步扩大自主权
随着孩子的成长,可以逐步扩大孩子的自主权。先从小的决定开始,如:选择穿什么衣服,逐渐扩大到更重要的领域,如: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等。
(三)管理自己的焦虑情绪
1. 识别焦虑根源
常常过度管束的背后是家长的恐惧—怕孩子失败、怕自己被视为不称职的父母。识别这些恐惧有助于理性看待它们。
2. 建立自我提醒机制
当感到控制不住想干预时,先问自己:"这个情况真的危险吗?还是只是我的焦虑?""这是我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孩子需要的学习机会?"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跌跌撞撞,努力成长着。每个孩子都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经历适当的挫折,才能发展出应对生活的韧性和能力。您今天给予孩子的成长空间,正是在为孩子明天的独立自主奠定基础。
![]()
老师总说放手,那孩子犯错也不管吗?规矩还要不要?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精准地戳中了"放手"理念在实践中最大的误区。我们需要首先澄清一个关键概念:自由不等于无法无天。我们所说的自由,是指感受自由、选择自由、试错自由,理解了这三点,我们就会明白,"放手"绝不是"放任",而是树立心理的边界,这个边界既能呵护孩子的心灵自由成长,又守护他们身心安全的成长。
(一)如何在边界内给予最大自由?
1.需要放手的"错":成长性试错——这类错误是孩子探索世界、学习技能、发展独立性的必然的过程,它们通常后果可控,且学习价值极高。例如:孩子自己倒牛奶洒了一桌;自己搭配的衣服颜色怪异、不符合天气;先玩后写作业,结果晚上熬夜赶工,这个过程我们无需多言,让孩子感受过程和结果即可。
2.必须管束的"错":设计安全的行为问题及法律边界问题——这类错误关乎安全、法律原则,是自由的边界所在。例如玩火、触摸电源、进行危险游戏等等。
(二)舒适的“规矩”
规矩不是控制的工具,而是提供安全感和秩序的框架。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规则、为什么这些规则重要,并保持一致性。例如我们立个规矩,要求孩子9点睡觉,而我们自己12点在追剧、刷视频,这时候孩子往往无法体验这个框架的意义和秩序感带来的结果,会体验到这个规矩是控制,如果我们在这个框架内身体力行的松弛和自然,孩子自然会感融入到这个框架中来。
所谓放手,放的是控制的手,而不是责任的手。真正的"放手",是在明确、安全的边界内,给予孩子感受、选择和试错的自由。是心怀信任地站在孩子身后,看着他前行,允许他跌倒,在他需要时给予支持,并永远为他亮着一盏叫做"家"的灯。这比时刻紧抓、替他走路,需要更多的勇气、耐心和智慧。
所谓规矩,是行为的边界,而不是思维的墙。真正的规矩,不是冰冷的条框束缚,而是与孩子共同搭建的、充满安全感的心灵护栏。它可以让人身在其中体会秩序感、安全感、力量感,而不是束缚感、压抑感、控制感。这分涵容和支持比单纯的禁止和命令,需要更多的尊重、沟通和力量。
![]()
![]()
我知道不该越界,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担心怎么办?
这个问题道出了无数父母的心声。这份担忧背后是深切的爱,但当爱以焦虑的形式表达时,却可能成为亲子关系的负担。理解和管理这份焦虑,是我们需要修习的重要功课。
识别担忧:分清是"孩子的需要"还是"我的焦虑"
当担忧情绪涌现时,第一步不是立即行动,而是暂停并觉察。问自己:"我究竟在担心什么?这个担心是关于孩子真正的需求,还是源于我内心的恐惧?"
1.针对孩子真实需求的担忧——这类担忧涉及孩子的安全、健康、品德和法律边界等现实问题。例如:安全与法律问题、健康问题、身体健康损伤、人际间冲突(肢体、心理)等,属于客观的担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用适合年龄的方式策略进行妥善处理。
对年幼孩子可通过读绘本、讲故事与孩子交流、对话;对青少年则应以尊重平等的态度探讨后果与选择,如果自己确实无法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2.源于父母自身焦虑的担忧——这类担忧往往与父母自身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有关,例如:“孩子成绩不好,我会很没面子"、"孩子如果没出息,将来我还要养他"、"如果我不管,别人会觉得我不是好父母"等待,这类焦虑属于主观性担忧,当我们识别出焦虑源于自身时,则需要积极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可以需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与伴侣、朋友或其他家长交流,缓解焦虑;也可以寻求专业帮助。我们作为成年人可以清晰的分辨焦虑的来源并可以积极面对这一切,就是对自己和孩子负责任的明智选择。
担忧的背后是爱,但过度担忧可能成为爱的枷锁。真正的爱包含着信任——信任孩子有能力面对自己的人生挑战,信任自己作为父母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爱与指导,更信任生命本身有其成长的自然规律和韧性。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