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盒发臭的虾仁炒蛋,揭开了上海校园午餐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财新》杂志报道,9月15日,上海多所学校的学生在用餐时发现午餐中的虾仁炒蛋散发异味,被紧急撤换。涉事供应商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将问题归咎于“虾仁中有细沙”,并以饼干和面包作为替代。
这样的解释和处置方式,难以平息家长们的怒火。在社交媒体上,无数家长晒出证据,指出这家配餐公司的问题远不止于此:从食材质量到营养搭配,从食品安全到价格合理性,种种问题长期存在却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
细究家长们的投诉,问题触目惊心。除了此次发臭的虾仁,还有家长反映孩子曾在餐食中吃出钢丝球碎屑、塑料残片、小石子等异物。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家长怀疑食材新鲜度问题并非偶发,可能存在“僵尸肉”“僵尸菜”的情况。与此同时,餐食结构也极不合理:油炸食品比例偏高,鸡鸭类肉食占比过重。营养专家指出,这样的饮食结构不仅容易导致儿童肥胖,还可能因激素残留等问题引发性早熟风险。
还让家长难以接受的是餐食价格与数量质量的严重不匹配,目前上海校园午餐价格普遍在每顿15-18元,静安区部分学校甚至高达25元/顿。这样的价格水平已接近市中心商业区白领午餐标准,但学生获得的却是“吃不饱”“不好吃”的体验。有家长无奈表示,在缴纳餐费后仍不得不让孩子自带食物,以免孩子在校挨饿。这种价质不符的现象,让人不禁质疑:高昂的餐费究竟流向了何处?
家长们反映,这些问题并非新近出现,而是长期存在。尽管多次向学校和相关部门投诉,但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这种投诉无门的困境,暴露出监管机制的严重缺失。一方面,配餐企业缺乏足够的整改动力;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更令人担忧的是,涉事企业上海绿捷作为多家学校的午餐供应商,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削弱了市场竞争带来的质量提升动力。
校园午餐问题屡禁不止,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首先,配餐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食材采购和加工环节尽可能压缩成本,导致质量下降。其次,学校与配餐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校方难以对供餐质量进行全程有效监督。再者,当前缺乏家长参与监督的有效机制,消费者的诉求无法形成足够的压力。最后,监管部门执法不严、处罚不力,使得违规成本过低,无法形成震慑效应。
要彻底解决校园午餐问题,需要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共同治理体系。首先,应建立透明的监督机制,邀请家长代表参与菜单制定和企业考察,定期公开食品安全检测报告。其次,打破垄断格局,引入更多合格供应商参与竞争,通过市场竞争促进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第三,完善问责机制,对多次出现问题却未有效整改的企业,取消其供餐资格并依法追究责任。最后,优化餐食标准,聘请营养专家参与菜单设计,确保学生获得既安全又营养的午餐。
校园午餐问题事关下一代健康成长,绝不能等闲视之。一盒发臭的虾仁炒蛋,折射出的是整个监管体系的漏洞和缺失。各方应该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彻底审视校园午餐供应体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通过制度建设从根本上保障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只有当孩子们能够吃上放心、可口、营养的午餐,家长才能真正安心,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