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老城是建在山海之间的,坡连着坡,路挽着路。石阶便从巷子深处伸出来,一级一级。买菜归来的老人扶着墙慢慢走,越往上,坡越陡,石阶也愈发不规则了,歪歪斜斜地嵌在红瓦老屋间。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紧邻伏龙山,此处居住着众多老年人。上午10点,食堂的后厨忙得热火朝天,大锅里的红烧肉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白胖的馒头整齐列队,在保温箱一字排开,等待着即将出发的送餐员。这里是许多老人一天中最温暖的期待。
像这样为老人服务的食堂青岛还有很多家。记者日前了解到,青岛共有252万常住老人,其中约有5%的失能失智老人。全市共有1400余家助老食堂,但对于失能失智、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去往社区助老食堂短短几百米的距离却成了“拦路虎”。如何将饭菜送到老人家中,如何打通“最后100米”也就成为大家探索的事。
![]()
小纪在装餐
外卖员、网格员、志愿者……用爱心打通“最后100米”
“大爷阿姨,送餐来了。”53岁的昝铁军嗓门洪亮,一声吆喝,楼道里顿时有了生气。他是一名美团的外卖工作人员,四年前经老乡介绍,成了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的送餐员。
![]()
丁宏伟骑小三轮送餐
“我在农村长大,家里老人耳朵背,说话声音自然就大了。”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想到这大嗓门在这儿派上了用场。”
昝铁军负责的片区约有20位老人,大多是高龄、失能或独居。他们中有的不会用智能手机点餐,食堂的两位女会计就帮着他们在“青岛市智能APP”上操作。每天中午12点前,他必须送完所有餐食,“不能让老人饿着等”。
时间紧,任务重,他却不愿只是“放下就走”。“有时候问一句‘有没有垃圾捎下去’,老人说没有,我才放心离开。”他说着,眼神温暖,“虽然只有一两句话,但得让他们知道,有人惦记着。”
![]()
小纪在装餐
“来这送餐挺好的,既能帮助老人,收入也可观。我利用中午的时间,差不多一个半小时,平均每单约4元,20多单能赚百八十块钱。配送费是根据食堂到老人家的距离计算,政府补贴给我2元左右,老人付2元左右。”
今年国庆放假,昝铁军回老家一周。回来后,两位老人见到他格外激动:“小昝你回来了!”那一刻,他鼻子一酸,“他们看见我,就像看见自己儿子一样。他说,有些老人会塞给他零食,天热时劝他歇歇脚、吃根雪糕,“我总说‘不敢不敢’,不是不喜欢,是下一家老人还等着吃饭。”
昝铁军回老家的这一周,他的送外任务就由其他送餐员分担,“每个人平均帮我送5份左右”。
在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的送餐员中还有女性的身影,丁宏伟是唯一的一位女性,她身材匀称,有着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
中午的阳光刚铺满齐东路的老街,45岁的丁宏伟已经骑上她那辆小三轮,载着20多份温热的餐盒出发了。她是这条送餐路上唯一的女性,风里来雨里去,一跑就是4年。
![]()
丁宏伟给刘奶奶送餐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熟悉的声响。不到11点,她轻车熟路地拐进一条巷子,90岁的刘奶奶早已等在院门口,银发在微风里轻轻飘动。“小丁辛苦了。小丁人心肠好,服务态度好,对我们能搭把手就搭把手。”老人眼里漾开笑意。
“阿姨,我不辛苦,这是我们应该的。我把饭给您送房间里吧。”这样的对话,她一天要重复20遍。每一遍都带着同样的温度,就像她车框里那些保温的餐盒。平时她在社区是一名网格员,到饭点就变成送餐员,利用中午的时间,也能和昝铁军一样赚百八十块钱,送餐不仅仅能增加一份收入,也变成了一种温暖的守护。
她穿梭在纵横交错的街巷里,一小时就能全部送达。但这份效率背后,是四年如一日的坚持积累下的了解——了解每条小巷的最短路径。
在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还有一位年轻面孔的送餐员,他是来自求实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小纪,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到社区为老送餐服务中。
小纪今年21岁,家就住在社区附近。当被问及为何参与送餐服务时,他坦言:“想帮帮老人,有些老人行动不便。我作为本地人,对周边道路十分熟悉,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老人家门,确保餐食及时送达。”自一个月前,他每天坚持为10到20位老人送餐,风雨无阻。
“挺好的,老人都挺开心的。”小纪笑着说。尽管送餐工作辛苦,但他从老人的笑容中感受到了服务的意义。
据了解,像小纪这样的青年志愿者正逐渐成为社区助老服务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缓解了社区人手不足的问题,也为老人带去了陪伴与关怀。
她坦言,能给老人送餐的人都是很有爱心的人,送餐这份工作并不轻松,风里来,雨里去。一年最少送340天餐,夏天的中午得40℃了,他们经常汗流浃背,冬天要克服寒冷。同时还要有耐心,有时老人耳背,需要多次敲门。“我们这些送餐员都很有爱心,只要是老人提的要求不过分,他们顺带手都给处理了。他们主动要求把垃圾带下楼,灯泡坏了也给顺手安上。”
从20人到180人,4年送餐需求增长9倍
“食堂刚成立的时候,只要给20位老人的送餐,现在每天要为近180位老人送餐上门。”纪云波告诉记者,短短4年时间,送餐需求增长了9倍。
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2021年底开始运营,现在已成为辖区内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暖依靠。
![]()
昝铁军送餐
食堂成立之初,仅承接了原养老中心约20位老人的送餐需求,由一名送餐员负责。随着助餐政策的推广与食堂口碑的积累,订餐老人逐渐增多,送餐人员也随之增加。目前,食堂已拥有一支6人组成的固定送餐队伍,既包括食堂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也包括快递员、送报员、海上救生员这些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其中的爱心人士。他们分线路、分片区,每日为近180位老人送餐上门。
由于食堂地处老城区半山,楼梯多、坡度大,很多老人出行不便,送餐服务几乎成为他们的“生命线”。最远的送餐距离达5公里,覆盖南村路等区域,但为了保障饭菜温度与送餐员负荷,食堂仍将主要服务范围控制在5公里内。
“我们不仅注重菜品口味,更重视保温与配送效率。”纪云波介绍,送餐路线经过精心规划,尽量缩短配送时间,也让同一条线路上的老人与送餐员之间建立熟悉与信任。
目前,食堂主要提供午餐服务。堂食从上午11点开始,而配送餐则从不到11点起陆续装箱。为满足订餐老人多样化的口味需求,食堂除了提供标准的15元套餐(一荤、一半荤、一素+主食)外,还支持单点菜品,包括包子、饺子、火烧等面食。
![]()
昝铁军在装餐
为了老人这一餐,每天清晨5点,食堂后厨便亮起灯火,面点师、大厨开始洗菜、发面、备餐。前台工作人员则从6点半起统计订单,打印配送清单。每一个环节紧密衔接,只为让老人在中午准时吃上可口饭菜。
价格方面,普通老人在食堂购买15元套餐,可享受市级补贴3元、区级补贴1元,实际支付11元。而对于签约“家庭养老床位”订餐上门的老人,还能额外享受13元以内半价优惠,加之送餐费补贴,一顿丰盛午餐加配送费,实际支出仅7元左右。
![]()
食堂后厨在备餐
“政府助餐政策对高龄、失能老人有明显倾斜,他们和家属都非常满意。”纪云波坦言,目前送餐需求数量保持稳步增长,送餐人员目前基本满足需求,但面对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大的服务范围,食堂也在考虑与专业配送企业合作,同时也考虑招募志愿者,除此之外还想尝试让60多岁但是身体素质好的老人也参与进来,送近距离的餐。“这样老人既能得到额外的收入,也能体现社会价值。”
在青岛,像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一样送餐的并非少数。每天中午,14到16份热腾腾的午餐从位于崂山区的午山助老食堂出发,由网格员亲手送到康城社区的老人家中,成为他们一天中最踏实的一餐。
![]()
工作人员搬着送餐包
![]()
食堂工作人员在备送餐的饭
“我们一天大概送14到16份,主要集中在康城社区。”食堂负责人谭总介绍,送餐服务从2023年食堂开业时就已启动,虽然起初规模不大,但随着越来越多人了解,需求正逐步增加。
这些为老人定制的“助老餐”,一荤两素,营养均衡,原价12元,经政府补贴后,老人只需支付三四元,配送费也控制在4元以内,真正实现了“花小钱、吃好饭”。
送餐工作由社区网格员承担。他们熟悉每家每户的情况,每天中午抽出时间,每人带上几份饭,穿梭在小区楼栋之间。“他们对老人情况了解,送餐时还能搭把手。”谭总说,有时帮忙扶一把、递个东西,甚至协助保姆上下楼,都成了送餐之外的“顺手服务”。
在采访中,纪云波坦言,他们助老食堂招送餐员算比较容易的,其中送报员就是主动来应聘的。“因为我们这里订餐的老人多,送餐员的收入比较可观。”她认为,要想让送餐服务走得长远,就不能一味靠大家奉献爱心来送餐,让大家既能赚到钱又能为老人做事情,这样才能良性循环。但是并非所有的助老食堂能顺利招到送餐员。纪云波说,有的食堂订餐老人数量少且地址分散,因此配送难度大且收入低,导致难以招到稳定的送餐员。
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打通“最后100米”的多元探索
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让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吃上一口热乎饭,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全国各地对此也都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依托社会企业运营的“长者食堂”及周边四家养老驿站,构建起覆盖10个社区的养老餐服务网络,老人可选择堂食、驿站取餐或上门送餐。针对高龄、失能老人,驿站工作人员以每单4元配送费提供送餐服务,但也面临人手紧张、送餐高峰时段压力大等问题。
上海黄浦区的光明邨助老配餐则通过引入同城配送企业专业骑手,为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老年人可通过小程序线上一键下单,项目还设计了全链条风险控制策略,解决了以往街道居委配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监管难等问题。
青岛市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推动老年助餐送餐服务的发展。今年4月出台的《青岛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提到,稳妥有序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依托现有助餐设施、配餐中心、老年餐桌等,多渠道开展助餐服务。鼓励发展市场化运营、党支部领办、多方资源支持等运营模式,引导外卖平台、物流企业等开展送餐服务。同时,在今年年初颁布的《青岛市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中提到,鼓励老年助餐服务企业提供送餐服务,发挥外卖平台、物流企业等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物流网络为老年人送餐。统筹社会公益性岗位资源,开展助餐送餐服务,解决“最后一米”问题。并提出,优化助餐机构运营补贴制度,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给予就餐补贴和送餐补贴。这些都从制度上对送餐服务的给予了支撑。
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认为,在社区送餐服务方面,不同社区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的配送方式。在整个过程中,政府与市场需协同发力:政府要做好保障与引导,同时尽可能借助市场化手段,推动配餐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从而更好地满足各社区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他认为如何保障服务质量也至关重要。应明确送餐服务的对象范围、适用条件及配送标准,细化相关规定,以推动送餐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他建议在养老食堂建设方面,除单独新建外,也可探索依托现有餐馆,择优设立送餐点。这样既能利用餐馆原有的送餐平台与渠道,也能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应用。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