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天山东多地迎来设施农业关键管理期。气温波动大,大棚种植户需警惕昼夜温差对作物的影响。曲阜市息陬镇的大棚种植户陈雪莹正在调试智能温控系统。
她种的29个大棚里,黄瓜、番茄长势喜人。这些作物对温度变化特别敏感。"温度低于15℃黄瓜就停止生长,高于35℃花粉就失去活性。
"陈雪莹边查看数据边说。她的大棚里安装了自动卷帘机和温湿度传感器。
数据显示,未来72小时当地最低温将降至12℃。
这种天气容易导致大棚蔬菜生长迟缓。
陈雪莹提前给大棚加盖了双层膜。不少农户还在用传统方式管理大棚。
他们往往凭经验判断温度,容易错过最佳调控时机。这直接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去年这时候,我家的番茄因为没及时保温,坐果率降了三成。
"同村的王大哥回忆道。他现在跟着陈雪莹学用智能设备。
农业专家指出,设施农业要突破"看天吃饭"的局限。精准的环境控制能提升30%以上的产量。
这个数据让很多农户心动。但一套完整的智能农业设备投入不小。
普通农户要拿出几万元改造大棚,确实需要勇气。政府补贴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陈雪莹算过一笔账:智能系统虽然贵,但两年内就能通过增产收回成本。
她的大棚年收入比传统种植高出近五成。"关键是要改变观念。
"她经常跟乡亲们说。现在村里有20多户跟着她搞起了智慧农业。大家互相交流经验,进步很快。
气象预报显示,未来一周还将有两次降温过程。这对刚移栽的菜苗是个考验。
农户们都在忙着加固棚体,准备保温材料。"种地不能光靠老办法了。
"陈雪莹望着手机上的天气预警说。
她打算下周组织个技术分享会,教大家怎么应对异常天气。
智慧农业让种菜变得像照顾婴儿一样精细。
温度、湿度、光照,每个参数都要恰到好处。
这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看着大棚里绿油油的蔬菜,陈雪莹脸上露出笑容。她知道,只要科学管理,就算天气再变化,也能有个好收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