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民李女士反映
自己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
发现其看诊视频
未经同意就被发布在
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
虽然面部有被打码
但身形、声音和病史等细节
让熟悉她的朋友一眼便认出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摄就诊过程
网上公开发布后朋友来问
回想自己的就诊经历
李女士表示
当天就已经感觉到不适
6月13日,李女士按照预约时间,前往上海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就诊,进入诊室后,就看到除医生之外,还有四五个身着医护装的年轻人在诊室里。
只见上述几名年轻人时而交头接耳,时而低头记录,但始终无人告知李女士他们的身份以及在场的原因。“坐在诊椅上,感觉像是被围观。”整个问诊过程,这些人一直没有离开过诊室。
因急于问诊,李女士只得按耐住不适,全神贯注于与医生交流。她表示,在就诊过程中并未察觉有拍摄设备正记录其看诊情况,也无人告知会被用作“诊疗素材”,更没有意识到一次普通就诊会在一个月后给自己带来巨大困扰。
7月中旬,李女士收到朋友转来的一条视频,“问视频里的人是不是我”,点开视频的瞬间,她就一阵头皮发麻,视频内容正是自己此前就诊的经历。尽管在公开发布的视频中,对自己面部做过小范围马赛克处理,但衣着和手提包、清晰可辨的话语声,以及医生分析病情过程中提及的关键病史信息,都让朋友“一眼认出”,也其陷入尴尬与不安。
▲ 医生账号公开发布的视频(受访者供图)
▲ 该医生视频账号的“门诊实录”合集,发布了78个患者看诊案例
“太生气了,我感觉自己的隐私被彻底侵犯了。”说起看见视频的瞬间,李女士语气还是很激动。“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从进入诊室到离开,没有任何人提示我有可能被拍摄,更不用说征求我的明确同意了。”李女士强调,“看病是极其私密的事,谁愿意未经同意就把它公之于众?”
李女士的经历被报道后
不少网友感同身受:
真的很过分
患者隐私保护应该如何认定?
仅面部打码是否算尽到隐私保护义务?
事实上,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
在自媒体日益普遍的时代
这一幕已在众多患者身上上演
记者调查发现,全国不少三甲医院的医生均在各大平台开设“科普账号”,且普遍采用“专业解读+病例分享”的模式,通过真实诊疗场景增强科普内容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其中,部分账号通常拥有可观的粉丝数,所发布的案例视频常获得数千点赞和评论,但在患者隐私保护方面却存在明显漏洞和隐患。
▲ 许多有此经历的患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表达不满
社交平台上,为数不少的网友留言反映相同遭遇,作为公开发布视频里的主要人物,患者知情同意权没有被充分尊重:
有人拔牙期间被拍摄,医生告知会被用作“案例”;
有人就诊期间看到相机,可拍摄人员未明确告知用途;
有人完全不知道被拍摄,视频就直接被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直到患者发现或投诉后才下架
为规范医疗科普内容创作,保护患者的权益,2025年3月20日,上海推出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其中明确指出“禁止发布违背伦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究竟要怎样界定“侵犯他人隐私”的标准,各方的意见不一。
许多医疗自媒体创作者认为,只需对患者面部进行打码处理即尽到隐私保护义务。但对于部分患者而言,这一做法存在明显局限:
一方面,只对面部进行处理,无法有效隐匿患者其他身份特征,如衣着、音色、病史信息等;
另一方面,诊疗过程中,透露出工作类别、生活习惯、居住区域等信息,或均成为识别患者身份的关键线索。
且一旦此类看诊视频发布,其传播范围难以控制,可能被下载、转发,甚至被二次剪辑传播,进一步扩大隐私泄露风险。而现有下架机制通常滞后于传播速度,如若发生隐私泄露,损害难以挽回。
自发现视频的次日,李女士便开启维权之路。经多次沟通,目前相关视频已被删除,但李女士坚持要求医生道歉的诉求,截至发稿,仍未得到回应。
期间,李女士曾咨询专业律师。律师明确表示,医生未经明确同意拍摄并发布就诊过程,确实涉嫌侵犯患者的肖像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从法律层面构成侵权。同时,律师也提醒李女士,这一类侵权案件维权面临现实困境。患者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收集证据、进行公证、提起诉讼,且即便胜诉,赔偿金额一般都弥补不了患者所遭受的精神损害。
寻求医学科普与平衡隐私保护
医学科普有重要社会价值
可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
如今,在医疗自媒体快速发展
如何平衡科普公益性与患者隐私保护
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市民普遍呼吁,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患者同意流程,确保患者在充分了解视频用途、传播范围和潜在风险的基础上,通过书面同意形式做出真实意愿表达;同时,明确患者可以随时撤回意见并且不影响后续就医。与此同时,技术创新为隐私保护提供更多可能性,除基本面部打码,还可采用变声、背景替换、体型模糊等处理技术,最大限度保护患者隐私。
此外,医疗自媒体监管需建立多方共治机制:
平台方应完善审核机制,重点审核医疗科普内容;
行业协会制定更细致行业准则;
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
在隐私保护判断标准上,充分尊重患者主观感受,建立便捷反映渠道,及时回应患者关切。
“希望我的经历能推动医疗自媒体行业规范发展。”李女士表示,“科普很重要,但不能以牺牲普通人隐私为代价。”
来源:上海民生直通车、新闻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