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长春航空展预演日现场,一架造型奇特的无人机静静停放在展区,吸引了众多航空爱好者和专业人员的目光。这架印有"中国科学院"字样的双发飞翼无人机,采用与美国B-2隐身轰炸机相似的飞翼气动布局和背部进气道设计,彰显了其优异的隐身特性。
国外的军事新闻网站动作很快,一下子就盯上这架无人机,《战区》直接发了篇文章,评论区里一堆人拿着图放大看细节,管它叫“新飞翼无人机”,可他们的关注点却在外面的铆钉和紧固件上,意思好像是说这隐身能力还没搞利索,真打起来价值可能要打折扣,国内的专家很快就出来说话了,飞机研发哪有不起个原型机的,就是美国的B-2,原型阶段也经历过不少修改,测试的时候机身细节没处理好太正常了,不能拿测试机的状态去评价量产水平。
中国这几年的飞翼无人机也不是就这一架,攻击-11“利剑”大家都很熟了,以后说不定要上航母、上两栖舰,这个趋势已经很明显了,中科院参与的机构也不少,搞无人机、无人船,还有各种传感器,技术底子很厚,外面有些军事分析就说这架新机子,可能跟七年前新加坡航展上那架“星影”隐身无人机有点关系,星影也是飞翼布局,七米多长,翼展十五米,钻石型的机身,主翼后掠,最大起飞重量四吨,雷达反射截面才0.1平方米,它那两台TWS-800发动机就是中科院的手笔。
仔细看这架飞机,设计不单单是像B-2,它背上的进气道,比B-2、B-21融合得还要紧密,国外的“驱动”网站也分析过,这么做能减少雷达信号,隐身性能会更强,两台发动机放在机身中段两侧比较高的位置,这样一来中间的空间就腾出来了,能多装油,也能装各种传感器、通信阵列,甚至还能做个弹仓,武器直接塞在里头。
这架机子估计不是摆着看的模型,更像是一架技术验证机,跟往年那些概念模型不一样,很可能已经测试过地面系统,甚至都短距离飞过了,根据实验的结果再调整,再修改,未来才能变成正式的装备,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要就是做科研实验的,任务不是直接给部队造装备,重点是验证新的布局,测试新的隐身材料,看看发动机和机身组合起来效率怎么样,给后面的装备换代铺路。
今年五月中旬,卫星就在新疆马兰的秘密基地拍到过,有一架更大的飞翼无人机,那个体型就很适合做高空长航时侦察,这说明国内的飞翼无人机不是只搞一个型号,是各种型号一起上,互相配合着执行任务。
国内现在搞飞翼无人机已经很有体系了,隐身性能好,空间利用率高,气动效率这些优势都很明显,侦察和打击任务都能干,西方媒体以前老是看衰中国航空,十年前说航母造不出来,五年前又说歼-20就是个摆设,结果珠海航展上歼-20大编队都飞出来了,各种机动动作都能展示,航空技术能有突破,就是靠着一批人埋头干活。
今年的长春航空展,场地面积有两百多万平方米,是这几年最大的一届,空军拿出来一百多种现役装备,退役的老飞机也出来亮了相,还第一次静态展示了歼-20,大型轰炸机编队从头顶飞过,中科院把自己的无人机成果拿出来,通过展会给大家看,这说明研发不只是军工集团的事,高校和研究院所参与得越来越多,研发速度在提升,创新也更快,“军民融合”正在加速技术的进步。
这架新的无人机具体性能还没公布,但在现场就能看出来,国内的飞翼无人机技术已经有了很明显的进步,攻击-11,中科院的项目,还有前阵子曝光的那架超大飞翼机,各个层次的产品线都有了,用途也不一样,组合起来一个完整的系统就成型了,航空工业正处在一个创新的高峰期,团队都在赶进度,有人机、无人机一起发展,有些地方的技术水平甚至超过了美俄,等以后有更多细节公开,中科院这架飞翼机的意义会越来越清楚。
飞翼无人机这么一亮相,就等于高端无人机研发又往前迈了一大步,一个完整的体系正在慢慢搭建起来,未来的空中作战模式可能就在眼前发生变化,航空工业的发展靠的就是基础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技术突破就是这么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