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金鹭 杨欣月 封面新闻记者刘彦谷
当剪刀与刻刀在红纸上游走,动态的“李家狮舞锣鼓”场景便凝练成静态的剪纸艺术——广元市朝天区李家镇第二小学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家锣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家狮舞”和传统剪纸文化实现跨界碰撞,更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赋能非遗传承、非遗反哺文化发展”的新路径,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
技艺融合:让非遗在“动手实践”中显内涵
李家镇第二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进行狮舞锣鼓表演。冉金鹭供图
9月19日,在李家镇第二小学的剪纸工作坊里,学生冉清玉正专注地复刻狮舞“采青”的经典招式。“以前看狮舞,只觉得热闹;现在用剪纸还原每一个动作,才懂‘采青’象征着吉祥如意,每一步都有讲究。”他的感受,正是学校推动非遗融合传承的初衷。
为了让剪纸精准传递狮舞锣鼓的文化内核,该校教师蹇金莲带领师生多次走访非遗传承人:从狮头的绒毛走向,到锣鼓的摆放方位,再到舞者的步态细节,逐一确认、记录,最终转化为清晰的剪纸线稿。“我们不只是教手艺,更是用‘剪纸+狮舞’的融合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创作’中读懂传统文化。”蹇金莲说,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剪纸的细腻质感,又延续了狮舞锣鼓的文化寓意,让非遗传承不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文化内涵的深度传递。
代际接力:让传承人成为“文化纽带”
非遗的活态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传帮带”。在李家镇的校园里,市级非遗“李家狮舞”传承人刘超、省级非遗“李家锣鼓”传承人刘三加,成了学生最熟悉的“校外老师”。
每次进行授课时,刘超都会先示范狮舞的“起势”“跳跃”等基础动作,再结合当地民俗,讲解每个招式背后的故事—比如“摆尾”象征驱邪,“拜门”代表尊重。
“看到学生用剪纸创新展示狮舞,我特别开心。他们不仅爱学,还能想出新办法讲非遗故事,这就是传承的希望。”刘超说,今后他也会继续走进校园,让学生在亲身演练中感受“李家狮舞”的魅力。
刘三加也坚持每年进校授课,从锣鼓的节奏把控等方面,手把手教学生与狮舞配合。“李家锣鼓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得一步一步教,让学生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敲敲打打,而是与狮舞呼应的‘文化密码’,绝不能让它断了代。”他的坚守,让传统技艺在代际接力中不断档,更让文化自信在学生心中扎根。
文旅联动:让非遗从“校园”走向“大众”
剪纸工作坊让非遗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冉金鹭供图
据了解,李家镇第二小学在每周三下午开展社团活动时,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学习非遗文化。如今,这些融合非遗基因的剪纸作品已走出校园,成为文旅融合新载体。
“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要让它‘活’在生活里。”李家镇副镇长乔云介绍,下一步,当地将继续以非遗进校园为抓手,深化狮舞锣鼓等非遗项目的传承,着力培育青少年成为非遗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同时,以剪纸艺术为纽带,推动其与龙神阁、望远山等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开发“非遗+文旅”剪纸文创产品,为李家镇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校园里的剪纸创作,到传承人的技艺传授,再到文旅场景的融入,李家镇正用文化融合的思路,让非遗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艺范畴,而是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桥梁。在这里,剪纸与狮舞锣鼓的相遇,不仅是非遗文化的“新生”,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生动写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