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据外媒消息:医疗器械巨头GE医疗正在考虑出售其中国业务的股份。
GE医疗是第一批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1897年,上海《申报》登载了一篇文章“宝镜新奇”,称GE的X光机“照人肺腑,视人疾病即知患之所在”。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区已是GE医疗营收的第二大市场。2024年,GE医疗中国区销售额达到了21.3亿美元。这么大一块蛋糕,说不要就不要了?
其实近年来,多家外资医疗设备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比如,飞利浦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就比去年同期下滑11%至5.79亿欧元。如果GE医疗真的想出售中国区业务,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毕竟中国的医疗设备市场正在进入国产主导的新时代。
9月19日,GE医疗向健识局表示:“我们不对市场传闻发表评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之一,我们始终致力于为中国病患和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目前,公司正处于探索交易选择的早期阶段,是完全转让还是部分持股都并不确定。行业更关心的是:国内谁有能力接手这笔总资产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生意?
一切,早有预期
2023年1月,GE医疗就从集团拆分出来,以进一步调整中国药械企业的决策节奏。独立前,GE医疗部门中国区营收约20亿美元;独立的第一年,中国区营收就高达27.85亿美元。
可是中国医疗设备市场的变化太快了:双边政策、国内药械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全方位向GE医疗压过来。去年,GE医疗的中国市场收入就下降了15%,今年上半年依旧不景气,同比下滑2%。十天前,GE医疗首席执行官还放话:目前中国市场10%的增长时代已经不再。
大型医疗设备行业里,外资企业与本土药械企业的交锋日渐激烈。过去,中国市场未来的增长模式以新增安装为主,进口品牌的产品很有市场号召力。而如今更多是设备替换,在国家推行DRG/DIP等医保控费的政策后,医院也不再敢大手大脚花钱,医院采买意愿并不强烈。有业内人士向健识局表示:“现在医院更倾向于将大型设备采购项目拆分包,太多钱会被盯。”
波动的国际经贸局势也影响了外资医疗设备品牌在中国的销售。尽管GE医疗中国区的设备国产化率很高,但部分CT球管、超导磁体等核心高端部件仍依赖进口。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GE医疗下调了今年全年展望:公司估计今年将产生5亿美元的财务影响,其中3.75亿美元与中国的双边关税有关。公司还公开表示:“努力减少受关税约束的跨太平洋总货运量,并在其国际供应链中追求更多本地对本地的制造和分销。”
国内,谁会接手?
市场普遍认为,即使GE医疗卖掉中国区相应的资产或股权,也并不代表将就此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中国与医疗器械和诊断有关的市场规模太大了,2023年就达到1.2万亿元,GE医疗不可能完全舍弃。公司出售股权更像是为了对冲短期国内市场的波动。但如果GE医疗方面真的想出手,对中国市场来说无论收购还是参股,都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GE医疗在中国深耕这么多年,已在国内设有北京、上海、成都等六大生产基地,部分大型药械设备的轴承、探测器等部件已完成国产化。本土企业拿到手就是现成的,并且有机会带来技术整合、渠道扩展或并购整合,加速产品升级。
市场讨论焦点主要在于:谁能接手?毕竟十几亿的资产估值不是个小数,不是一般企业能承担的。细分析下来,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机会更大。
据外媒报道,GE医疗设备配套的造影剂组合中的主要稀缺金属原料“钆”十分依赖中国。此前,中国曾严格控制该类矿物的销售。假如参股企业有国资背景,那么国内相关稀土开采、加工全产业链,可通过政策协调保障钆的稳定供应。
2023年2月24日,国药集团下的国药器械与GE医疗达成合作,在中国成立一家由中方控股的医疗设备合资公司,实现了国内CT供给。2025年上半年,国药控股医疗器械业务收入570.53亿元,虽然未披露现金流等数据,但收入体量表示公司是有并购与参股能力的。
央企之中,除了国药集团旗下的国药器械还有华润集团有医疗器械业务。今年7月,华润系还出手成立了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借机出手整合GE医疗现成的资产也不令人意外。
健识局将持续关注。
撰稿丨苗苗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丨晨曦
插图丨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