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将会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富裕、最繁荣、人口最密集、科技最发达的地区
今年 9 月初,一则消息刷爆科技圈:在最新的 “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 中,“深圳 - 香港 - 广州” 集群终于结束了五年 “老二” 的身份,一举超越日本 “东京 - 横滨” 集群,成为全球第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前十名里中国和美国各占三席,全球创新的 “东西半球之争” 已经悄然白热化。
一、深港广凭什么超越东京?靠的是 “铁三角” 协同作战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东京 - 横滨作为全球老牌创新中心,多年来一直稳坐榜首,深港广凭什么能实现超越?
答案就藏在三个城市的 “协同魔法” 里。
从数据上看,2024 年深港广三地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 11.3 万件,占全国总量的 12.1%;更厉害的是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高达 1.9 万件,占全国的 27.5%—— 这意味着每 4 件中国的国际专利,就有 1 件来自这个集群。
PCT 专利可是实打实的 “国际通行证”,数量越多说明技术的全球竞争力越强。
但光有数据还不够,真正的秘诀在于三地形成了 “研发 - 转化 - 制造” 的完美闭环。
香港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顶尖高校的科研力量,负责搞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深圳有华为、大疆这些科技企业,擅长把实验室成果变成产品;广州则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能快速实现大规模量产。
就像一套精密的齿轮:香港研发出新技术,深圳把它做成样品,广州把样品变成能走进千家万户的商品,效率高得惊人。
相比之下,东京 - 横滨虽然工业基础雄厚,但更多依赖单个巨头企业的垂直整合,缺乏这种跨城市的灵活协作。
当深港广用 “群狼战术” 打配合时,传统的 “单打独斗” 模式自然就落了下风。
二、中美各占三席:创新模式大不同
这次排名的前十名里,中国有 “深圳 - 香港 - 广州”“北京”“上海 - 苏州” 三个集群,美国则有 “圣何塞 - 旧金山”(硅谷)、“纽约市”“洛杉矶” 三个集群,呈现出有趣的 “三分天下” 格局。
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中美创新集群的画风截然不同。
美国的三个集群走的是 “垂直深耕” 路线。
硅谷(圣何塞 - 旧金山)专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谷歌、苹果等巨头在这里引领全球科技潮流;纽约市聚焦金融科技和新媒体,把华尔街的资本和硅谷的技术完美结合;洛杉矶则在文创科技和航空航天领域独树一帜。
它们就像三把锋利的手术刀,各自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
中国的三个集群则是 “综合全能” 型选手。
北京靠着清华、北大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芯片等基础研究领域遥遥领先;上海 - 苏州集群把高端制造和生物医药玩得风生水起,张江药谷的创新药研发速度让世界惊叹;深港广更不用说,从硬件创新到软件开发再到智能制造,几乎无所不包。
这三个集群就像三支装备齐全的集团军,能打大仗也能打巧仗。
更值得骄傲的是,中国有 24 个集群进入百强,连续三年全球第一,比美国还多 2 个。
这说明中国的创新活力不是单点爆发,而是遍地开花。
三、普通人能从创新集群中得到什么?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排名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其实关系大了去了。
创新集群就像一个 “超级发动机”,能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首先是就业机会变多。
深港广集群里,光是高新技术企业就超过 2.5 万家,每年都需要大量工程师、设计师和科研人员。
其次是生活更便利,创新集群里的智慧城市建设、医疗技术升级都会更快,比如深圳的无人公交、广州的智慧医院,都是创新红利的体现。
最后是区域发展更均衡,集群周边的城市也能沾光,比如东莞、佛山因为靠近深港广,制造业升级速度明显加快。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深港广登顶全球第一,但在一些基础研究领域,我们和美国还有差距。
硅谷依然是世界顶级科技阵地,北京、深圳、上海加起来都赶不上。
不过没关系,从 “跟跑” 到 “并跑” 再到 “领跑”,中国创新集群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未来的全球创新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比拼,而是整个集群生态的较量。
深港广的登顶,不仅是三座城市的胜利,更标志着全球创新重心正在向东亚转移。
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会看到更多中国城市在创新版图上崭露头角,因为创新这件事,中国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