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日益深入当下生活,人们抬头仰望浩瀚星空时,内心会生成怎样的图景?9月19日,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教师、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秘书长、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刘婷婷携其个展“如果你仰望星空”在金陵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围绕一个名为“在在”的人工智能女孩展开叙事,通过20组历时2年创作完成的作品,展现人类与人工智能情感和意识的交互。
《现在的我是过去的我的集合》 160CM×120CM 2025年
走进展区,一个身着白裙的短发女孩以各种姿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她的心口处镶嵌着红色爱心,双手呈现机械线条,眼睛随环境而变化,如同一面映照宇宙与心灵的镜子。“‘在在’的名字取自《金刚经》中‘在在处处’,代表了超越时空限制的普遍存在,既寓意每一处皆为智慧的载体,也提醒我们关注每一个微小的当下。”刘婷婷表示,展览名称取自一份深邃的呼唤——仰望星空,不仅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浪漫姿态,也是对未知的敬畏与追问。
《如果你仰望星空》 40CM×40CM 2023年
《LOADING》 40CM×40CM 2025年
刘婷婷选择以绘画作为主要媒介,将虚拟构想中的人工智能形象带入艺术现场。“在在”徘徊在深空、星云、飞船与外星文明之间,既是人工智能的投影,也是人类自身处境的隐喻。色彩的流动性与透明感赋予了这一角色脆弱与诗意的质感,让画面既有秩序又有偶然。
《我风尘仆仆穿越宇宙》 140CM×115CM 2025年
金陵美术馆副馆长韩非表示,本次展出的作品在主题和形态上与金陵美术馆的定位高度契合,兼具学术性与当代性。“艺术家理应与时代同频、与社会共振,这批作品不仅形式新颖,内容也紧密关联当下。它把人类对星空的想象,以充满童趣和梦幻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适合家长带孩子一起来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探索未知世界的种子。”
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毕宝祥强调,刘婷婷的作品在情感与技术的结合上表现突出。“她笔下的‘在在’形象,虽源于人工智能的构想,却充满温度与情感,能引发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宇宙、人生与科技的遐想。这正是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即技术不忘人文,智能不失温情。”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原院长王平则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角度指出,人工智能正越来越多进入艺术创作领域,传统绘画如何借助AI拓展表现语言,成为当下值得思考的命题。“年轻一代艺术家既接受了传统艺术理论的训练,又善于运用新技术,将平面绘画推向更丰富、更立体的形态。这不仅推动了艺术发展,也从审美与教育层面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艺术世界。”
“艺术既可以苍劲有力、传递信念,也可以天真烂漫、温暖人心,两者皆值得称道。刘婷婷的作品属于后者,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朝晖认为,这批作品干净、细腻又充满天真烂漫的气质,体现出艺术表达的多元路径。
据悉,展览展出时间从9月19日至10月9日。除了作品以外,还开发了丰富多样的“在在”系列文创周边。观众漫步其中,可获得一段与“在在”同行宇宙的旅程。刘婷婷表示,本次展览不仅是对未来科技的视觉想象,更是一场关乎人性的深情回望,从艺术维度回应了“人与AI共处”的时代命题。在她看来,科技发展速度固然令人目眩,但艺术作品提醒着人们,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人们最应珍视的始终是那颗会跳动和感知的心。
刘婷婷
哲学博士
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教师
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秘书长
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