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冷眼贱客
自古以来,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主要依赖两大范式:以欧几里得和牛顿为代表的理论推演,即所谓的演绎法;以及以伽利略和法拉第为代表的实验观测,即所谓的归纳法。然而,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一股全新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了科学探索的版图,正在形成与前两者并驾齐驱的第三大科学探索范式——计算科学(Computational Science)。它并非简单的计算机编程,而是一门利用计算机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大规模模拟仿真,以研究、理解和预测复杂现象的宏大学科。从模拟黑洞碰撞的引力波,到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计算科学已成为我们探索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一切事物的核心引擎。
发展历程:从思想的火花到科学的引擎
计算科学的演进与计算工具的革命紧密相连,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思想的奠基(19世纪 - 1940年代)。计算科学的诞生,源于对“计算”本质的深刻思考。数学巨匠们如牛顿、欧拉、高斯等也都对如何有效计算的许多问题有过研究和发明。而计算科学家们往往认为计算科学的思想基础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叶。George Boole发展了布尔代数,为数字逻辑奠定了理论基础。Charles Babbage设计的“分析机”提出了通用计算的逻辑蓝图;Ada Lovelace则为其编写了第一个算法,并预见到机器处理符号的潜力。这些停留在思想和设计层面的工作,是整个信息时代的逻辑基石。
学科的诞生(1940s - 1970s)。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ENIAC、Colossus等电子计算机被用于军事运算与密码破译,标志着现代计算科学体系的真正起点。Alan Turing提出的“图灵机”模型,为“可计算性”划定了理论边界。Claude Shannon建立了信息论和编码学,为现代通讯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John von Neumann不仅奠定了现代计算机架构,更在曼哈顿计划中与Stanislaw Ulam开创了蒙特卡洛方法,成为计算科学的直接鼻祖。同时,John Backus团队开发的FORTRAN语言,让科学家得以用接近数学的语言来编程。在这一时期,计算流体力学 (CFD)、有限元分析 (FEA) 和数值天气预报等领域相继发端,人类首次能够通过计算模拟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应用的爆发 (1980s - 1990s)。以Seymour Cray设计的超级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性能计算革命,极大地扩展了计算科学的能力边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标志着计算生物学的诞生,没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对海量基因序列的拼接与分析是无法想象的。并行计算成为主流,MPI(消息传递接口)成为标准,使得调动成千上万处理器协同工作成为可能。同时,Stephen Wolfram开发的Mathematica等工具,将符号与数值计算结合,成为科研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
AI重塑新范式 (2000s - 至今)。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渗透迭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的崛起,再次将计算科学推向了新的高度。以Geoffrey Hinton等“深度学习三巨头”的工作为标志,AI开始扮演“科学发现引擎”的角色。Demis Hassabis领导的DeepMind团队建构的AlphaFold对蛋白质结构的精准预测,是“AI for Science”时代开启的标志性事件。“数据密集型科学”成为新常态,我们所认为的知识,其定义和表达也正在被不断更新和迭代。计算科学正在帮助人类去探索更多更深刻的宇宙规律,比如发现人类思维难以处理的超复杂的几何和代数结构;更复杂和动态的星际运行规律,等等。
计算科学的基本方法论
计算科学作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核心范式,并非依赖单一技术,而是构建于一套紧密相连的方法论体系之上。这些方法论通过数学抽象、计算实现和迭代优化相互交织,形成一个高效的框架,用于解决从物理模拟到数据预测的复杂问题。计算科学的主要方法论主要包括:1)离散化;2)模拟与建模;3)优化和预测。这些元素并非孤立,而是通过数据流、算法接口和计算资源实现无缝连接。例如,离散化提供连续问题的可计算形式,模拟与建模在此基础上构建虚拟系统,而优化和预测则进一步精炼结果,实现决策支持。这一体系的紧密性体现在其迭代性质:优化算法可反馈调整模拟模型,而离散化误差分析直接影响预测准确性。通过这些方法论,计算科学已成为跨学科工具,推动创新与发现。
1.离散化:离散化是计算科学最核心的方法论之一,是计算科学方法论体系的起点,它将连续的数学模型、函数和方程转化为离散形式,便于计算机处理。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将无限维问题降维为有限维计算任务,避免了直接求解连续系统的复杂性。在应用数学中,离散化被定义为转移连续变量和方程到离散对应物的过程,将连续数学问题离散化为可计算形式,主要用于求解微分方程、积分和线性系统。例如,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DM)和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是求解偏微分方程(PDEs)的典型技术。在流体力学模拟中,FDM通过网格离散空间,将连续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组,从而实现数值逼近。
离散化的紧密连接性体现在其与其他方法论的交互:它为模拟提供网格基础,为优化算法准备可计算空间。例如,在高性能计算中,高阶离散化方法利用GPU架构显著提升性能。然而,离散化引入截断误差,需要通过网格细化或自适应方法缓解,以确保体系整体准确性。
2.模拟与建模:模拟与建模方法论聚焦于构建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再现复杂系统行为。模拟与建模是计算科学方法论体系的中枢,它利用离散化后的模型,通过计算机再现和研究复杂系统的行为。这一方法论强调使用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来模拟现实系统,解决实验难以触及的问题。在工程和自然科学中,计算建模涉及连续与离散数学、科学知识和计算工具的整合,例如在流体力学、材料科学和生物系统中。典型应用包括分子动力学模拟、气候模型和经济系统建模,这些通过数值积分和蒙特卡洛方法实现动态演化。
计算模拟可设计、创建和评估复杂系统,通过计算机软件复制真实或拟议系统。 在教育和研究中,模拟课程强调代理基模拟和矩阵建模,扩展到项目模块以处理实际问题。这一方法论的体系化体现在其多尺度性:从微观粒子到宏观现象,通过有限元或网格方法连接离散化。
模拟与建模与其他方法论的连接显而易见:它依赖离散化提供数值框架,并为优化提供初始模型。例如,在游戏开发或生物信息学中,模拟输出可用于预测验证。 挑战在于不确定性量化,需要贝叶斯方法整合数据,确保模型稳健性。
3.优化和预测:优化和预测是计算科学方法论体系的顶层,它通过数学算法最大化效率或最小化成本,并基于模型生成未来洞见。这一方法论在复杂系统建模中至关重要,涵盖模拟、优化和预测的先进计算方法。优化涉及使过程尽可能有效,如使用梯度下降(SGD)和数学优化在机器学习中训练模型。在数据分析中,优化与预测的区别在于前者聚焦效率,后者强调未来行为预估,但二者常交织,如在吸附容量预测中通过计算技术优化固体材料。
预测计算科学关注模型的可预测性评估,确保可靠决策。然而,“预测优化”存在缺陷,如良好预测不一定导致良好决策,或难以衡量真正重要的事项。机器学习优化预测基政策,通过程序实现公共政策的最优执行。此外,预测与优化的交叉体现在操作研究中,二者结合用于实践问题解决。
这一方法论与其他部分的连接在于反馈循环:优化调整模拟参数,预测验证离散化模型。例如,在计算化学中,优化算法如SGD提升预测精度,形成闭环体系。
这个闭环体系清晰地表明,计算科学是一个不断逼近真理、螺旋式上升的探索过程。它将传统的“假设-实验-验证”科学范式,升级为了“假设-建模-模拟-预测-优化-验证”的更强大范式。未来,随着AI和量子技术的融入,这一体系将进一步演进,推动科学创新。
计算科学群英谱
计算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数学、工程和信息处理,已成为现代科技的核心驱动力。从计算理论的奠基到人工智能的突破,一批杰出人物通过创新贡献,推动了这一领域的演进。这些人物的集体智慧,不仅奠定了计算科学的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还开启了实际应用的时代,影响深远至今日的AI和量子计算。
Alan Turing(1912-1954),英国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被誉为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他的核心贡献在于1936年提出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这是一种抽象计算模型,形式化了算法和计算的概念,为理论计算机科学提供了基础。图灵机证明了某些问题不可计算,如停机问题,这深刻影响了计算复杂性和可计算性理论。二战期间,Turing设计了破译德国Enigma密码的机器,推动了早期计算机的发展。此外,他于1950年提出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奠定了人工智能的评估标准,探讨机器是否能表现出人类智能。Turing的哲学分析强调计算的普遍性,影响了从数字电路到AI的多个领域。
John von Neumann,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在计算科学中以von Neumann架构闻名。这一架构将程序和数据存储在同一内存中,是现代计算机的标准设计。他领导了普林斯顿的电子计算机项目,推动了ENIAC等早期计算机的发展,更在曼哈顿计划中与Stanislaw Ulam开创了蒙特卡洛方法,成为计算科学的直接鼻祖。von Neumann还奠定了博弈论基础,并证明了Minimax定理,影响了AI和优化算法。他率先使用计算机进行气候建模,开启了数值天气预报时代。此外,在量子力学和运算符理论方面的贡献扩展了计算科学的数学基础。
John von Neumann(1903-1957)
Claude Shannon,美国数学家和电气工程师,被称为信息论之父。他的1948年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引入了熵(entropy)概念,量化了信息的不确定性,为数据压缩、加密和通信奠定了基础。Shannon的1937年硕士论文将布尔代数应用于数字电路设计,发明了AND、OR和NOT逻辑门,这是所有数字计算机的基础。他还贡献于人工智能早期工作,如1950年的迷宫老鼠实验,展示了机器学习潜力。Shannon的理论将计算与通信统一,推动了现代计算科学从电路到大数据的演进。
Claude Shannon(1916-2001)
Andrei Kolmogorov,苏联数学家,在计算科学中以算法信息论闻名。他于1965年引入Kolmogorov复杂性(Kolmogorov complexity),定义一个字符串的复杂性为其最短描述程序的长度,这是随机性和可压缩性的基础。 Kolmogorov奠定了现代概率论的公理化框架,影响了随机过程和马尔可夫链。他还贡献于拓扑学、直觉逻辑和计算复杂性,推动了算法理论的发展。在湍流和经典力学方面的创新,如Kolmogorov-Arnold-Moser定理,扩展了计算模拟的应用。
Andrei Kolmogorov(1903-1987)
Herbert Simon(司马贺),美国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以人工智能(AI)和决策理论著称。他与Allen Newell合作发明了列表处理(list processing),开发了第一个AI系统Logic Theorist,并模拟人类问题求解。Simon引入有界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概念,影响了AI中启发式搜索。他在人机交互和组织原则方面的贡献,推动了计算模型在认知科学中的应用。Simon的跨学科工作,包括代理基计算经济学,奠定了现代AI的基础。
Herbert Simon(1916-2001)
Richard Feynman,美国物理学家,以在量子电动力学(QED)和量子计算领域的贡献闻名。他因QED工作获得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对计算科学的贡献在于1982年提出量子计算的概念。Feynman在演讲《Simulating Physics with Computers》中指出,经典计算机无法高效模拟量子系统,提出量子计算机可利用量子力学原理(如叠加和纠缠)进行高效计算。这一远见启发了量子计算理论的发展,如Shor算法和量子模拟器的设计。Feynman还开发了Feynman图,用于可视化粒子相互作用,这推动了计算物理中的数值方法。他的跨学科洞见将物理与计算科学紧密结合,为量子计算和复杂系统模拟奠定了基础。
Richard Feynman(1918-1988)
Seymour Cray,美国计算机设计师,被称为超级计算机之父。他创立Cray Research,设计了Cray-1(1976年),引入矢量处理和多处理,提高了计算速度。Cray的创新包括硅基晶体管和最小指令集,推动了高性能计算在科学模拟中的应用。他设计了CDC 6600等系统,奠定了超级计算机行业基础。
Seymour Cray(1925-1996)
Gordon Moore,美国工程师和企业家,英特尔联合创始人,以“摩尔定律”闻名。他于1965年预测,集成电路上晶体管数量每18-24个月翻倍,这一经验法则推动了半导体行业和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Moore的洞见指导了微处理器设计,奠定了现代计算硬件的基础。他在英特尔推动了从内存芯片到微处理器的转型,开启了个人计算时代。Moore的贡献不仅限于技术,他还通过战略领导和慈善推动了计算科学的普及和教育。
Gordon Moore(1929-2023)
Andy Grove(1936-2016),匈牙利裔美国企业家,英特尔长期首席执行官,以推动半导体行业和计算科学应用闻名。Grove在英特尔领导下,将公司从内存芯片转向微处理器,推出了8086和Pentium系列,奠定了PC革命的硬件基础。他的管理哲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推动了技术创新的竞争文化。Grove的战略决策使微处理器成为计算科学的核心,支撑了从超级计算机到AI的广泛应用。他还通过技术预测和风险管理,间接影响了计算科学的产业化进程。
Donald Knuth(1938-),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闻名,该书系统化了算法分析和计算复杂性。他发明了Knuth-Bendix算法,并开发了TeX排版系统,推动了文档技术和文学编程。Knuth的贡献包括大O记号的推广和组合数学技术。
姚期智(1946-),华裔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以姚氏定理闻名,该定理在伪随机数生成和密码学中奠定了复杂性基础。他创新了计算和通信的理论模型,推动了现代计算理论。姚贡献于组合算法设计和下界证明,影响了量子计算和AI。
Avi Wigderson(1956-),以色列裔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以在计算复杂性和随机性方面的开创性工作闻名。他证明了随机算法可以通过确定性方法模拟(derandomization),如果存在足够“硬”的函数,这深刻影响了伪随机生成器和BPP类。Wigderson与他人共同开发了zig-zag graph product,用于高效扩展图论中的连接性,推动了分布式计算和密码学。他的研究深化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连接,包括并行算法、图论和多方计算。Wigderson于2024年获得图灵奖,表彰其在理论计算机科学中的贡献,并于2021年与Laszlo Lovasz分享Abel奖。他的著作《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探讨了计算如何革新科学和技术。
Geoffrey Hinton(1947-),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被誉为“深度学习之父”,他的工作奠定了现代人工智能的基础。他是引入反向传播算法的关键研究者之一,该算法是训练神经网络的核心方法,并率先使用反向传播学习词嵌入,这推动了自然语言处理的进步。Hinton的其他贡献包括Boltzmann机的发展,这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的生成模型,能够学习数据中的特征元素,并用于识别模式。他还开发了分布式表示和卷积神经网络(CNN),显著降低了图像识别的错误率,推动了计算机视觉的革命。2024年,Hinton与John Hopfield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他们在机器学习基础上的发现,特别是神经网络的贡献。他的倡导重新转向神经网络,推动了AI从规则基向数据驱动的转变,影响了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领域。
Stephen Wolfram(1959-),英国物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开发了Mathematica软件,推动了符号计算。他的《一种新科学》引入细胞自动机和计算等价原理,探索计算宇宙。Wolfram创建Wolfram Alpha,促进了计算知识引擎。
黄仁勋(1963-),美国企业家和NVIDIA创始人,以将图形处理单元(GPU)从游戏图形转向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的领导者闻名。黄的贡献包括推动GPU的并行计算能力,通过CUDA平台(2006年推出)使GPU适用于通用计算,这革命化了深度学习和科学模拟。在AI热潮中,NVIDIA的GPU成为训练大型模型的核心,加速医疗成像、基因组学和计算化学,推动精密医学。黄的战略将NVIDIA定位为AI基础设施的领导者,影响了从数据中心到边缘计算的计算科学应用。
Demis Hassabis(1976-),英国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研究者和企业家,以DeepMind的创始人身份闻名,该公司推动AI在科学领域的应用。Hassabis的标志性贡献包括AlphaGo(2016年击败围棋冠军),展示了深度强化学习的潜力。他的团队开发了AlphaFold,这是一个AI系统,能预测蛋白质结构,解决生物学50年难题,并在DeepMind与John Jumper合作下,推动科学发现。2024年,Hassabis与John Jumper共享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AI贡献。他还领导开发通用AI系统,强调安全和负责任的AI。Hassabis的愿景是将AI用于加速科学发现,如药物设计和气候建模,他的跨学科背景(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推动了脑启发AI。通过Isomorphic Labs,他扩展AI到药物发现。
这些群英的贡献交织成计算科学的壮丽图谱,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创新,推动人类认知边界。
从一个服务于少数领域的辅助工具,到如今驱动全领域知识发现的核心引擎,计算科学的演进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科技革命史。它将理论的抽象、实验的数据和计算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不断拓展着人类认知的边界。未来,随着AI与新计算范式的深度融合,计算科学将不仅仅是“第三种科学”,更可能成为连接并统一所有科学分支的通用语言和底层逻辑,带领我们加速进入一个由计算驱动的科学发现新纪元。
阅读最新前沿科技趋势报告,请访问欧米伽研究所的“未来知识库”
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
未来知识库是“ 欧米伽 未来研究所”建立的在线知识库平台,收藏的资料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脑科学、互联网、超级智能,数智大脑、能源、军事、经济、人类风险等等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目前拥有超过8000篇重要资料。每周更新不少于100篇世界范围最新研究资料。 欢迎扫描二维码或访问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进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