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雍正八年,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悲痛欲绝,辍朝三日。同年,曾经权倾一时的隆科多已在禁所中悄然死去。
两个同样深受雍正信任的重臣,一个善终,一个身败名裂。
畅春园夜变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深夜。
畅春园内一片死寂,康熙帝在静养斋戒中突然驾崩,身边只有几个贴身太监。按照祖制,王公大臣此时都被阻止入内,宫眷也不得靠近。
这是个千钧一发的时刻。
步军统领隆科多接到消息后,他没有通知其他重臣,没有召集宗室王公,而是单枪匹马拥立了皇四子胤禛。
隆科多手握京城两万兵马的调遣权,一个决定就能决定大清江山的归属。他后来自比诸葛亮,说出"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这句话,足见当时承受的巨大压力。
隆科多作为佟佳氏族人,他既是康熙的表弟,又是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的弟弟。雍正从小在佟佳氏膝下长大,按辈分,隆科多确实是雍正的舅舅。
这层血缘关系给了隆科多赌博的底气。
当夜,隆科多亲自护送康熙帝梓宫从畅春园运回乾清宫。十六日颁布遗诏,二十日胤禛御太和殿登极,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任何意外。
胤禛登基的第二天,就册封了两个人,十三弟胤祥为怡亲王,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
这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雍正深知江山初定,必须迅速构建自己的权力架构。怡亲王掌财政,隆科多掌人事,年羹尧掌军事,三巨头格局由此形成。
朝中大臣提到隆科多,都得尊称"舅舅隆科多",这个称呼里藏着多少权力的分量?隆科多铨选官吏,可以不经奏请任意挑选,时称"佟选"。
权力的蜜月期开始了。
雍正元年,隆科多与年羹尧一起被加封为太保。第二年,他又兼领理藩院事务,充任《圣祖实录》《大清会典》的总裁,监修《明史》。还被赏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
在雍正朝前三年,除了怡亲王允祥这个铁杆兄弟,隆科多绝对是朝堂上最具权势的人物。
怡亲王的特殊地位
允祥和雍正的关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铁哥们"。
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康熙让胤禛教允祥算学,兄弟俩"日事讨论",每次塞外扈从,两人"形影相依"。允祥写给四哥的诗就有三十二首,雍正全部收藏,还说要"传永久"。
这份兄弟情经历过考验。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允祥替太子求情,连带被圈禁。从22岁到康熙去世,允祥被冷落了十几年,这十几年里,允祥始终站在四哥这边,从未动摇。
允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出身卑微,世代为包衣奴才,这个背景让允祥从小就懂得夹缝求生的智慧。他天资聪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骑马射箭更是一把好手,深得康熙喜爱。
雍正登基后,允祥迎来人生巅峰。
他的权力有多大?总理户部三库、军机大臣、圆明园禁军统领、造办处、会考府……几乎涵盖了朝廷所有核心事务。后人戏称他"常务副皇帝",一点不夸张。
雍正给他的待遇前所未有:
仪仗加倍,增加豹尾枪、长杆刀各二;不必因避讳将"胤"改为"允";册封使者都是一品,超过皇后册封;还想死后与他合葬。
雍正还把允祥的母系家族章佳氏全部拔出包衣,编为佐领。理由只有一句话:"其子怡亲王甚贤,特追晋封。"
有一次雍正要赏给允祥二十三万两银子,允祥跪下磕头坚决不要,最后讨价还价,成交价十三万两。允祥拿到钱后,全部捐出去当军费,自掏腰包研制铁炮。
这就是允祥的格局,他从不把皇帝的恩宠当成自己的资本。
雍正七年,允祥权势达到顶峰,雍正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匾赐予怡亲王,八个字概括了雍正对这个弟弟的全部评价。
雍正甚至多次下旨要求朝廷大员、地方督抚"同王结交",说是"这是朕的主意,保于尔有益无损也"。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主动要求大臣与某个王爷结交,这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足见雍正对允祥的信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隆科多的悲剧
隆科多的问题出在哪里?
他飘了。
雍正二年开始,隆科多的表现越来越让皇帝不爽,他开始居功自傲,动不动提起当年拥立之功。更要命的是,他还自夸九门提督权力很大,一声令下就可以聚集两万兵马。
这话听起来像什么?威胁。
隆科多还说康熙驾崩那天,他曾身带匕首以防不测。这话倒是实情,当时畅春园气氛确实紧张,但在雍正听来就是另一回事了。你是在暗示没有你,我就登不了位?
隆科多的家事也一团糟,他的嬖妾李四儿胸大无脑,四处收受贿赂,竟然还邀请九王爷允禟身边的太监来家唱戏。要知道,允禟可是当年八爷党的核心成员,雍正的死对头。
这是在玩火。
据不完全统计,李四儿收受的贿赂达四十四万三千两白银,按当时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几千万人民币。官场上都知道,要走隆科多的门路,直接给李四儿送银子就行了。
雍正三年,隆科多被撤掉步军统领职务,次子玉柱被夺职,雍正在上谕中明确警告:"朕若不防微杜渐,此二臣将来必至不能保全"。
隆科多还是不收手。
他开始偷偷转移家产,分散藏匿于亲友家和西山寺庙内。这个举动被雍正发现,更加证实了皇帝的猜疑,你这是准备后路啊。
雍正四年,他的家仆牛伦仗权收受贿赂,事发后为了自保,把隆科多收受年羹尧等人贿赂的事全抖了出来。这下性质变了,内外勾结,结党营私。
讽刺的是,隆科多被定罪时,第一个站出来告发他的竟是自己的嫡长子岳兴阿。亲儿子都要跟他划清界限,可见隆科多在家族内部多不得人心。
雍正五年,隆科多被派往中俄边境谈判,结果因为私藏玉牒、结党营私被立即遣送回京。隆科多被定四十一款大罪,按律当斩,雍正念及旧情,改为永远禁锢。
第二年六月,这个曾经权倾一时的"舅舅"死在禁所里。
明智抉择——怡亲王的政治智慧
同样是功臣,为什么允祥能善终,隆科多却身败名裂?
允祥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雍正整肃政敌时,允祥虽然心中不忍,但从未出言相劝。他明白,只有皇权稳固,江山才能久安。
雍正处置八弟允禩、九弟允禟时,允祥曾经流泪,也曾经惋惜,但他从来不说话。这份沉默,既是对兄弟之情的坚持,也是对君臣之义的恪守。
有一次雍正要与允祥合葬在同一陵寝,允祥吓得赶紧跪下推辞。最后恳请雍正在六十里外的涞水县赏给自己一块墓地,雍正准了。
允祥当即派人去涞水取土,拿回来后当着雍正的面全部吃下去,以示感恩,史称"怡王吞土",成为明哲保身的典范。
允祥用这种方式告诉雍正,我对您的赏赐感恩戴德,绝不会有任何异心。
允祥还有一个特点,绝不拉帮结派。他权力极大,如果想要培植势力,轻而易举,可他偏偏洁身自好,只专心做事,从不经营人际关系。
雍正曾经感慨:"军务机宜,度支出纳,兴修水利,督领禁军,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王一人经画料理。"允祥几乎成了雍正的左膀右臂,甚至比皇帝本人还要忙碌。
雍正八年五月,允祥病重,雍正亲自前往探视,到时允祥已经去世,享年四十四岁。雍正悲痛,辍朝三日,还亲制祭文,称允祥为"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
雍正还下旨素服一月,这在清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皇帝为臣子素服,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君臣关系。
允祥死后,雍正下旨:"怡亲王允祥在皇考之世于朕笃尽弟谊,多资赞助;自朕御极以来,最为宣力输诚,深裨政治。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允祥成为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铁帽子王,爵位世世相承,永远弗替。
对比隆科多和允祥的结局,我们能看出什么?
政治智慧不在于拥有多少权力,而在于如何使用权力。隆科多把权力当成了自己的资本,允祥把权力当成了为君分忧的工具。
一个想要驾驭皇帝,一个甘愿服务皇帝,结局自然截然不同。
隆科多的悲剧在于,他以为拥立之功可以成为自己的护身符,殊不知,功劳越大,皇帝越忌惮。雍正需要的是忠臣,不是功臣。
允祥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自己定位为工具人,而不是合伙人。皇帝需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从不越界,从不邀功。
隆科多有拥立之功,有外戚身份,有实权在手,可他忘了皇帝可以给你一切,也可以收回一切。
允祥的智慧在于,他始终记得自己是臣子,哪怕是最受宠的臣子,这份清醒,让他成为雍正朝唯一善始善终的重臣。
现实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无论在什么位置上,最重要的都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是工具,用错了就是催命符。
参考资料:
《清史稿·隆科多传》及故宫博物院官方史料记载了隆科多的生平及其与雍正的关系变化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详细记录了怡亲王允祥的权力范围和与雍正的君臣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相关学术资料证实了康熙驾崩时的具体情况和雍正即位过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