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国庆档,总能看到央视拿出几部重量级的剧来暖场。
以往是战争题材、革命历史剧一部接一部,今年依旧不例外。
抗战剧本来在市场里口碑参差,观众接受度并不算高,但只要出自央视,往往能逆风翻盘。
新剧《阵地》一开播便收获亮眼收视,仅两集就飙到接近破2的成绩,再次证明央视剧的硬核实力。
观众们终于明白,这波又是央妈的稳扎稳打。
![]()
01
《阵地》的时间线拉回到七七事变前后,那是中国社会风雨飘摇的关键时期。学生运动高涨,一二·九游行更是掀起波澜。
几千名青年走上街头,结果遭到镇压,这让人心头一紧。镜头里,教员听到消息后,眉头瞬间拧成一条线。
一句“我本想保持斯文,但这石破天惊的消息让我无法沉默”,让会场气氛骤然凝重。
此刻大家心里都明白,沉默已不再是选择,民族生死存亡需要响亮的声音。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老蒋那边的迟疑。
合作的呼声摆在眼前,他却依旧满腹狐疑。
合作宣言一条条念出,他嫌没新意,直到听到红军愿意改编番号、受国民政府管辖,才算露出几分满意。
这种心思,陈布雷看得一清二楚。
面对生死存亡的局面,有人想着如何坚持抗战,有人却仍在斤斤计较权力与面子。
![]()
02
老蒋的矛盾心理不难理解,郭沫若的归国就是一个例子。
当年郭先生一纸檄文把他骂得体无完肤,十年后要撤通缉令接回国,面子上如何下得来?
但陈布雷明白,郭沫若已经是学界巨匠,回国将是大义之举。
反复劝说之下,老蒋终于松了口。
另一边,教员早已胸有成竹。提出建立文武双线队伍,周总理立刻会意,点名远在日本的郭沫若。
画面一转,郭先生回国的场景格外沉重。
街头巷尾尽是日本军警,压得空气都透不进风。他的喜悦瞬间被现实压碎,只剩下抗战的迫切。
与周总理的交流,也显出这部剧的用心。
郭沫若希望恢复党员身份,但被告知以民主人士身份更能发挥作用。
这份安排,看似妥协,却是最聪明的选择。文化的力量同样能掀起巨浪。
![]()
03
高希希的作品,最厉害的地方就在文戏和武戏的平衡。文戏里几句对话,能让人背后发凉;武戏一旦开打,又火力全开,炮火连天。
场面真实到让人屏息,残酷和压迫感扑面而来。观众在代入感里体会到,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
演员的表现更是锦上添花。佟瑞欣再度出演教员,形神兼备。举手投足间,既有大气从容,又藏着心忧天下的沉重。
没有刻意模仿,反而自然贴合,观众一眼就能信服。刘劲饰演的周总理依旧稳如泰山,几乎成为观众心中的固定形象。
老蒋的扮演者马晓伟,20多年坚持演绎这个角色,炉火纯青。与其说是演,更像是把人本身的圆滑与虚伪演成了骨子里的气质。
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则是一大惊喜,文人风骨与犀利锋芒兼具,把复杂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群老戏骨飙戏,就足以撑起整部剧的气场。
![]()
04
《阵地》的演员阵容不仅有老牌实力派,还有王丽坤、冯绍峰、李晨等熟脸加盟。
王丽坤的清淡素颜与抗战背景契合,坚韧气质撑起了女性角色的分量。
大场面的战争戏、精细的历史细节、恰到好处的群像塑造,所有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强的张力。
首播两集就收视飙升,说明观众的期待被牢牢抓住。
相比某些粗制滥造的抗战剧,这种对史实的严谨态度和对人物的立体刻画,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一部正剧想要打动人,不靠噱头,而是靠扎实的剧情和真诚的表演。
![]()
从《长征大会师》到如今的《阵地》,高希希用实力证明,历史题材完全可以拍得既厚重又好看。
央妈再次出手,收视数据与口碑齐飞。
所谓经典,不是靠堆砌,而是敢于还原历史细节,用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正剧依旧能赢得满堂喝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