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喜报
《华南研学——国立中山大学坪石新村纪念地》荣获综合设计大奖
《乐昌市坪石镇河丰村典型村乡村发展规划及管埠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旧址规划设计》荣获特色奖(社会参与奖)
![]()
01
荣誉速递:
从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
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教育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林业局共同举办的第二届“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获奖名单公布!在乐昌市建设的《华南研学——国立中山大学坪石新村纪念地》,在1130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综合设计大奖,综合设计大奖是很特别的奖项,此次活动举办单位在所有作品中仅推选了2件作品。参赛作品需要突出实施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经实地核查作品实施成效达标后,方能获得此奖。
![]()
此外,《乐昌市坪石镇河丰村典型村乡村发展规划及管埠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旧址规划设计》也在此次比赛中获得特色奖(社会参与奖),可谓是双喜临门。
![]()
02
历史底色:
烽火中的“华南教育摇篮”
![]()
韶关乐昌坪石镇新村,是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办学旧址; 管埠村,是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的办学旧址,它们都 是“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等华南及港澳院校纷纷内迁粤北,1940年10月至1945年1月在坪石艰难办学,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战教育史。
![]()
1945年1月下旬坪石沦陷,建筑工程学系主任卫梓松教授不幸落入敌手,面对日寇利诱,卫梓松坚守民族气节,宁死不为日寇服务,毅然选择以死明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
2019年11月,时任副省长许瑞生在《关于进一步做好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工作的一些思考》要求进一步整理、保护、活化华南教育历史,促进粤北生态发展区通过文旅结合发展经济。2020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许瑞生副主席的关心支持,三师志愿者的辛勤努力帮助下,这一部署逐步落地。
![]()
2022年,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乐昌市人民政府全面推进“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确定以旧址为基础建立“华南研学——国立中山大学坪石新村纪念地”、“华南研学——国立中山大学坪石管埠纪念地”等办学纪念地。
![]()
![]()
03
设计匠心:
“一心四线多点”,让历史与乡村共生
设计团队自2019年7月以来,多次深入国立中山大学抗战时期在粤北坪石的办学地新村,冒着烈日,顶着寒风,开展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结合现状遗存,反复研究,精心设计,几易其稿,运用层次叠加法将历史规划图与现存地形图进行叠加,复原坪石新村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的历史空间格局,在2023年6月完成了设计规划。
![]()
![]()
设计团队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探讨遗址的保护利用,在纪念地建设及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意义与技术方法中引入遗址保育,通过意象性再现,延续历史记忆的同时赋予新功能,实现了遗址的再生。为后人留住永恒的记忆。
![]()
![]()
![]()
这个设计规划实现了“红色研学”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尊重历史、沉浸体验、共生发展、永续利用;营造出多主题、多类型的历史研学空间,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展览馆等配套建筑可满足游客需要。
![]()
步入新村纪念地,驻足建工系办事处遗址,凝视系主任卫梓松教授雕像,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沧桑,一种肃穆的纪念氛围。漫步燕子窝樟树林,昔日宿舍课室若隐若现。河边滨水空间美化及周边竹林绿地的衬托,让人赏心悦目。
![]()
![]()
华南研学——国立中山大学坪石管埠纪念地所在地河丰村委会2023年被列为省“百千万”典型村,此次典型村规划深挖旧址的教育精神与红色底蕴,以旧址为文化核心,将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特色产业培育与历史文脉传承有机衔接。划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既守护了抗战办学的精神遗产,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实现了历史记忆与当代发展的同频共振,为同类乡村发展与旧址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
![]()
05
实施成效: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新动能
在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的推动下,2020-2022年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连续三年纳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在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与旅游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教育厅、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东莞市等各级部门关心、支持,投入1.3亿元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目前已建成六大纪念地。建成以来,举行了100多场“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系列活动,已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成为乐昌市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助力粤北地区打造树立研学品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此次“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新村、管埠设计项目获奖,也是对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设计的肯定、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的高度认可。这份认可既彰显了各部门对华南教育历史的保护,更彰显了对“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脉”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深刻共识与实践自信。从华南教育历史的薪火传承,到乡村风貌设计的创意落地,这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不仅让沉睡的历史资源转化为发展的“活资产”,更让乡村在保留底蕴的同时焕发新活力。
![]()
未来,在多部门协同发力下,这样的实践必将为更多粤北乡村乃至全省乡村的振兴之路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让交化之光照亮乡村发展的更远征程。
通讯员:何昆亮
![]()
来源:遇见乐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