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文|石头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她,14 岁打破世界纪录,17 岁成为奥运 “三金王”。
如今 18 岁被保送暨南大学,却大学开学典礼中陷入争议。
胸前的奖章与“文盲”“特权”的骂声形成刺眼对比。
一个用金牌证明实力的年轻人,为何在知识的殿堂前遭遇如此尖锐的质疑?
01开学典礼引骂战
9月15日,暨南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全红婵作为新生代表站在第一排C位。
胸前的奥运金牌与校徽相映成趣,这本是“体育健儿与学术殿堂双向奔赴”的佳话。
她凭顶尖运动成绩保送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由院长苏炳添亲自迎接。
这不正是国家“体教融合”政策的鲜活例证吗?
而评论区却出现了一堆不和谐的声音。
有人说 “保送就是特权”,还有人嘲讽 “小学部在哪?要不要从拼音教起”。
甚至有人恶语相向,称她是 “没教养的文盲,冠军也没用”。
更有甚者,将矛头指向她的外貌与身材。
嘲讽“长得像伍佰”“太胖了基本是退役了”。
这些恶意言论,仿佛在默认“运动员=没文化”。
将全红婵的努力与成就,简化成了“靠体育逃避学习”的标签。
这些评论又刺耳又冷酷。
可鲜少有人提及,为了站上奥运领奖台,全红婵在跳水馆里度过的童年。
没有人提她每天6小时的训练,从1米跳台到10米高台的反复打磨。
伤病与疲惫更是家常便饭。
她错过的课堂时光化作了赛场上的“水花消失术”;
那些被质疑“没文化”的日子里。
她用3枚奥运金牌、无数个世界冠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02官方力挺+前辈认可
当各种嘲笑与攻击向全红婵袭来时。
央视的发声掷地有声:“特别优秀的国家运动员”。
央视的“这十个字”一出,瞬间让黑子们哑口无言。
如果说央视的评价是宏观的,那么 “跳水皇后” 郭晶晶的认可则是专业的。
早在多年前,“跳水皇后”郭晶晶就曾对她给出过极高评价:
“小全一场比赛跳出3个满分,真的很羡慕。”
而郭晶晶的赞叹绝非客套。
作为跳水界的传奇,她深知“满分跳水”背后的难度。
不仅需要极致的技术精准度,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与稳定性。
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的466.20分,是奥运史上女子10米跳台的最高分。
巴黎奥运会上,她又以“单场满分+双人金牌”的成绩,成为中国奥运最年轻的“三金王”。
这样的专业实力,早已超越了“运动员”的范畴,是世界顶尖的“行业专家”。
更具说服力的是,这并非个例。
202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官宣孙颖莎拟被清华大学录取。
公告一出更是对那些网络喷子做了最有力的回击。
顶尖运动员凭借其卓越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贡献,获得进入名校深造的机会。
打破的不仅是“唯有高考定终身”的单一评价体系,也是国家“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体现。
正如全红婵的入学资格,从来不是特权,而是用汗水与荣耀换来的实力通行证。
03从农家女孩到奥运冠军
全红婵的故事,不是一夜爆红的童话。
2007 年 3 月,全红婵生于广东湛江一个清贫农家。
母亲因车祸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重担压在父亲肩头。
7岁时,教练陈华明因她“跳方格时惊人的弹跳力”选中她。
而她最初以为“学跳水就不用读书”,却没想到这条路比读书更苦。
2014年7月全红婵开始正式接受跳水训练。
她从基础练起:每日200多个立定跳远、300多个仰卧起坐是常态。
手臂酸痛、腰部僵硬时,仅靠简单揉按便继续坚持。
体校条件艰苦,夏天露天泳池如蒸笼,跳板滚烫就用冷水反复擦拭;
冬天池水刺骨,她冻得嘴唇发紫仍坚持训练。
即便练习高难度动作摔得膝盖流血,哭过之后仍坚持“再试一次”。
为提升成绩,全红婵将时间尽数投入训练。
同龄孩子的娱乐时间,她都在泳池或对着镜子打磨动作。
为控制体重、保持状态,她全年只吃清淡营养餐。
拒绝火锅、麻辣烫,就连队友递来的巧克力也忍痛退还。
不料想,此短短7年,她竟然从一个“误打误撞”的农家女孩,成长为世界顶尖的跳水运动员。
2020年,13岁的她入选国家队成为东京奥运会替补队员。
无人预料,这个看似怯生的姑娘却在东京奥运会上以“五跳三满分”惊艳世界。
东京奥运会后,全红婵的名字火了。
她成了万众瞩目的“跳水天才”,可她没停下脚步。
在之后的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世锦赛、亚运会上,她一次次站上最高领奖台。
2024年巴黎奥运会,全红婵与队友陈芋汐堪称“闪耀双星”。
在女子10米台决赛中,她第一跳便以满分惊艳全场。
比赛最终以总分425.60分再次为中国队取得金牌。
成为第三位在该项目实现奥运连冠的选手。
同时她还与陈芋汐共同拿下女子双人10米台金牌。
截至2025年,她已经手握8个世界冠军头衔。
完成了女子单人10米台的大满贯,成为中国跳水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
当暨南大学的保送通知书送到全红婵手里时,她正在训练馆里练习新动作。
接过通知书的那一刻,她摸了摸封面上的“暨南大学”四个字,笑得像个孩子。
因为她记得教练对她的叮嘱:
“别光练技术,也要多读书,知识能让你更懂跳水,也能让你未来的路更宽。”
结语:
全红婵的保送资格,从来不是“特殊照顾”。
全红婵的每一块金牌,每一个世界纪录,都是她保送资格的“硬通货”。
那是她用十年如一日的训练换来的,是她在赛场上拼出来的,是她应得的“勋章”。
也是是国家对优秀运动员的认可。
未来的日子里,全红婵会在泳池里继续追逐梦想,也会在大学校园里汲取知识。
而保送暨南大学,不过是她人生路上的又一个新起点。
一个属于努力者的,光明正大的起点。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东京奥运会:年仅14岁全红婵跳出女子10米跳台历史最高分.2021
中国新闻网|破世界纪录 天才少女全红婵:奥运夺冠靠天赋加苦练.2021
南方新闻网|第33金!完美再现“水花消失术”,14岁全红婵3个满分无悬念夺金.202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