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欧的战火初起,一股强大的西方力量迅速跃入国际视野,成为支援乌克兰的急先力量。
它率先输送防御武器,培训军人,其行为无不彰显着“全球抱负”的坚定决心。
这股热情高涨的国际干预背后,一场更为深远的危机却在不列颠的土地上悄然酝酿。
能源成本像脱缰的野马般飞涨,使得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举步维艰,企业运营面临巨大压力。
经济增长的乏力,使得众多中小企业倒闭,而庞大的养老基金也遭受重创。
伦敦,这座曾经的全球金融核心,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动荡,大量境外资本选择撤离。
当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率先倒下的,会是那个曾不可一世的西方盟友吗?
潮起潮落,昔日帝国的光辉与暗影
曾几何时,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横跨全球,其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驱动,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以及随后全球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使得这个庞大帝国的光环逐渐黯淡。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削弱了英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
脱离欧盟的决定,更是其寻求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上的一大步,也因此催生了“全球英国”这一战略构想。
这个理念最早在2016年英国公投决定脱欧后被约翰逊提出,旨在提振国民信心,重新确立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2021年3月,英国政府正式发布《竞争时代的“全球英国”:外交、安全、发展和防务综合评估报告》,这份官方文件详尽阐述了“全球英国”的愿景,将其定位为“后脱欧时代”国家外交战略的核心指导思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东欧的战火于2022年2月点燃,俄乌冲突爆发时,英国迅速冲到了西方阵营的最前沿,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
对于伦敦而言,这场远在欧洲大陆的冲突,其直接战火并不会蔓延至英伦三岛本土,反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使其能够借机提升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从而实现“全球英国”的战略目标。
英国对乌克兰的援助行动,始于冲突爆发之初,表现得异常积极和果断。
早在2022年1月,英国便公开宣布向乌克兰提供武器。
根据2022年1月17日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的声明,英国决定向乌克兰提供轻型反坦克防御武器系统,并派出少量英国人员进行短期初步培训。
首批支援的正是瑞典萨博-博福斯动力公司与泰雷兹防空集团共同研发的NLAW反坦克导弹。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央视新闻在2022年3月24日报道中指出,早在2018年,英国相关人员便已开始培训乌克兰军人如何使用NLAW反坦克导弹,这表明英国对此地区冲突的干预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有着长期的铺垫与准备。
此后,英国的援助力度持续升级。2022年11月,路透社报道指出,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明确表示,英国将在冬季来临之际进一步增强对乌克兰军队的支持,以应对赫尔松地区的持续推进。
英国国防部随后迅速行动,宣布将额外交付1000枚地对空导弹,这些装备配备有先进的发射器和导弹,能够有效拦截包括无人机和巡航导弹在内的多种空中目标,极大地增强了乌克兰的防空能力。
在提供军事硬件的同时,英国也高度重视对乌克兰士兵的实战训练。
华莱士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一同视察了位于英国东南部小镇利德的乌克兰士兵培训基地,并宣布进一步提供1.2万套极寒天气睡眠用品,以帮助乌军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冬。
斯托尔滕贝格在苏纳克就任英国首相后,便成为首位访问唐宁街首相府的国际组织领导人。
当时,英国政府正忙于修订其国防优先事项综合评估报告,并考虑大幅削减公共开支,但即便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英国仍坚持提升国防支出。
路透社指出,英国作为北约的重要出资国,其公共财政状况面临严峻考验。
华莱士依然公开表示,他将继续争取更多的军事开支,以实现英国军队的现代化。
英国首相斯塔默在2025年2月也承诺,到2027年,英国的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将提升至2.5%,并计划在未来十年内达到3%。
到2024年,英国累计向乌克兰提供了高达46亿英镑的军事援助。
更具深远影响的是,英国与乌克兰签署了一项长达十年的安全合作协议。
根据我国专家苟利武的分析,其深层用意在于,协议明确规定英国将向乌克兰提供国防管理和政策方面的长期咨询与支持,更计划推动英国国防工业与乌克兰进行深度合作,目标是在乌克兰实现英国武器的维修、保养乃至本土化生产。
2025年3月1日,英国财政部首席秘书达伦·琼斯宣布,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与乌克兰财政部长谢尔盖·马尔琴科签署了一项高达22.6亿英镑的贷款协议,用于进一步加强乌克兰的国防能力。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此表示感谢,称乌克兰有英国这样的战略伙伴是幸运的。
英国在此时持续加码对乌援助,尤其是在美国援助态度出现暂缓的情况下,更是凸显其急于填补空白,彰显自身全球影响力的决心。
这种看似慷慨的援助背后,实则是英国在后脱欧时代,试图通过介入地区冲突,重塑其国际地位的复杂战略考量。
大国雄心下的沉重代价:英伦三岛的挣扎与阵痛
所有宏大的战略构想,最终都要在现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肌理面前接受检验。
当英国沉浸在“全球英国”的宏伟蓝图中,不遗余力地支持乌克兰时,俄乌战争所带来的冲击波,正以令人窒息的方式反噬着英国本土,使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首当其冲的是能源价格的飙升,俄乌战争切断了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导致全球能源市场剧烈波动。作为重要的天然气进口国,英国深受其害。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英国天然气价格一度暴涨50.93%。
截至2025年,英国的电价暴涨了280%,天然气价格更是翻了三倍。
能源成本的急剧攀升,直接导致了国民生产生活的巨大压力。
经济数据的疲软,无疑是英国深陷泥潭的最好佐证。
2025年第二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增长0.3%,全年预计增长率也仅为1.1%。
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国际主要经济体中处于较低水平,远不足以支撑其庞大的福利体系和对外干预的消耗。
经济的停滞,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的批量破产。截至2025年,英国已有超过6000家中小企业倒闭。
金融市场的动荡更是雪上加霜。养老金基金遭受重创,亏损高达3300亿英镑。
这笔巨额亏损直接威胁到数百万英国民众的退休生活保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和恐慌。
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加之对英国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导致了大规模的外资撤离,高达60%的外资在短短时间内选择离。
“脱欧”的后遗症在战火中被无限放大。本就因脱欧而受损的与欧盟贸易关系进一步恶化,贸易额下降了23%。
尽管英国与欧盟在2023年2月达成“温莎框架协议”以期解决北爱尔兰贸易争端,但这些措施未能完全消除贸易壁垒,反而增加了商品流通的成本和复杂性。
额外的海关手续、复杂的非关税壁垒,使得英国企业在与欧洲大陆的贸易中处于劣势,加剧了其经济孤立的态势。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宣布削减160亿英镑的公共开支。
这笔削减直接冲击了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民众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医院人满为患,教育资源紧缺,这些民生问题直接动摇了社会稳定的基石。
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直接引爆了英国社会积压已久的不满情绪,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罢工浪潮。
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开始摇摇欲坠,债市震荡不断,国际资本对其失去了信心,加速了资金的流出,使英国的经济前景更加黯淡。
尽管2025年第一季度,消费和投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暖,但能源危机这个“病根”并未彻底清除,通货膨胀随时可能反弹,预示着英国经济的挣扎远未结束。
帝国余晖下的黄昏
当英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在俄乌战争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其内部政治结构也暴露出了深刻的裂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解体风险。
2025年,苏格兰民族党(SNP)第一部长约翰·斯温尼就明确宣布,如果该党能在明年的选举中获胜,将再次推动苏格兰举行独立公投。
苏格兰民族主义者长期以来对伦敦政府的控制心存不满,脱欧更是加剧了这种离心倾向。
他们在疫情期间对伦敦政策的不满,以及对于重新加入欧盟的渴望,都为第二次独立公投提供了强劲的民意基础。
与此同时,北爱尔兰的局势也日益复杂,其“脱英”倾向持续发酵。
长达数十年的北爱尔兰问题,因《北爱尔兰议定书》而引发的贸易争端,使该地区与英国本土的联系变得异常脆弱。
该议定书在英国脱欧后,将北爱尔兰留在欧盟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内,导致了英国本土与北爱尔尔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海关边界,严重影响了英国内部市场的自由流动,引发了亲英派的强烈不满。
2022年,主张脱离英国、与爱尔兰统一的“新芬党”在北爱尔兰地方议会选举中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成为北爱尔兰议会中的第一大党。
新芬党的崛起,意味着亲欧、亲爱尔兰统一的力量在北爱尔兰占据了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脱离联合王国的可能性。
一旦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相继独立,英国将面临国家格局的彻底散架,其作为“联合王国”的合法性与完整性将不复存在。
英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的角色,也加速了其国力的透支。
作为曾经的全球霸主,英国的国土面积在全球排名第78位,人口不足俄罗斯的一半,却试图凭借着“帝国余晖”去对抗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这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悖论。
这种过度消耗国力的外交政策,使得基辛格在2023年对英国的预言似乎正在成为现实,即英国将是西方世界中第一个因过度介入俄乌冲突而耗尽自身力量的国家。
参考资料:英国首相斯塔默重申“坚定不移”支持乌克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