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一口吞下二十厘米大鱼
又有市民捕获到长江江豚在江面捕获大鱼的场景,实属罕见。从视频内容来看,江豚在追逐鱼儿的时候还掀起不小的涟漪,虽然没有一击即中,但总算在周旋之后将一条20厘米左右的鱼儿吞进肚子里。
拍摄者本人表示,他也不是第一次看到江豚捕食,之所以如此激动,那是因为这是第一次看到江豚吞下这么大的鱼,因为他本人也是江豚的粉丝,所以一有空便会到江边用无人机搜寻江豚的踪迹,我本人实名羡慕生活在湖北能亲眼目睹江豚捕食的朋友们!
![]()
说起来,这还得感谢长江十年禁渔措施,原本生活在长江里的珍稀鱼类动物有很多,除了被大家称作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还有中华鲟、长江鲟、白鲟等等,但后来随着环境变化和人类大肆捕捞等影响,长江里的珍稀鱼类变得越来愈少,有的甚至已经灭绝,以后我们的孩子也只有在图书、博物馆等地方认识它们了。
![]()
十年禁渔,为何赤水河流域先行?
自2017年1月起,赤水河流域就开始了10年全面禁渔,长江上游诸多珍稀鱼类都将赤水河当作自己最后的庇护所,因为放眼整个长江上游,目前尚未修建闸坝的大型一级支流就只剩赤水河。
![]()
![]()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科学院水生所就开始对赤水河的生物资源,以及栖息地现状进行监测和研究,并于2015年启动赤水河站建设,专门用于观测和研究赤水河稀有水生生物。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赤水河的鱼类资源也面临严重威胁,随后就在2017年1月的时候对赤水河流域全面实施长达10年的全面禁渔措施,也就是说,长江十年禁渔其实有先行示范区,那就是赤水河流域!
![]()
从结果来看,赤水河流域禁渔效果十分显著,不仅鱼儿的数量变多,鱼类物种数量也在增加,也就是说,那些一度在赤水河流域消失多年的鱼类又被发现了,其中不乏一些珍稀鱼类种群,鱼类繁殖状况较全面禁渔前改善明显,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也具备了很强的生态保护意识,已将“不吃河鱼和不捕捞河鱼”视为共识。
![]()
长江十年禁渔为何2021年才正式实施?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早在2006年的时候,我国科学院水生所院士曹文宣就公开呼吁对长江进行长期禁渔行动,在2014年的时候,他联合14位科学院院士倡议长江生物急需得到保护,长江应实施长期全年禁渔。
随后,科学院水生所赵进东院士先后在2010、2011年两次重要会议上呼吁长江流域进行十年禁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前面已经提到的赤水河流域十年禁渔,其实就是长江十年禁渔的试点,长江大保护牵涉范围更广,当然需要有能够借鉴和参考的案例。
距离长江十年禁渔措施正式实施已经四年有余,从我国科学院水生所的监测数据来看,长江生态已明显变好,这体现在鱼类种群数量增加、鱼类密度增加、鱼类繁殖量增加、鱼类个体变大等多个方面,曾经数量骤减的物种正在逐渐增多,这一点在大家特别喜欢的江豚身上也得到体现,江豚种群数量呈现止跌回升趋势,这标志着长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都在逐渐恢复。
![]()
过去三四个月的禁渔期为何没逆转长江生态?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说,当时长江流域不也有三四个月的禁渔期,为什么还要把时间拉长到全年长期?原来,科学家们在进行抽样调查的时候发现,虽然禁渔期的那几个月时间不能捕捞,但在解禁的时候,那些还没来得及长大的鱼也一同被捕捞上岸。
![]()
另外,我国科学院水生所专家在对长江江豚进行考察的时候发现,2006年时还能搜寻到大约1800头江豚的踪迹,但等到2012年的时候,就只发现江豚只有1000头左右了,这个数量比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数量还要少,而酷渔滥捕便是江豚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按当时的情况推测,如果我们再不对长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那么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消失很可能只需要15年左右时间。科学家们表示,三四个月的禁渔期本身就存在缺陷,生活在长江里的经济鱼类,从出生到发育到性成熟,有的需要3年时间,有的甚至需要5年时间,如果想要长江水生资源数量大规模恢复,那至少需要繁衍两三代才行。
![]()
所以,我们将长江禁渔第一阶段制定为十年科学合理,至于十年到期之后还要不要继续,则需视情况而定。在此,希望所有想要保护动物的朋友们和我一样,不要在禁渔区域野钓,保护好我们的鱼类资源,让它们在大江大河里自由生长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