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地电商行业进入“卷价格、卷流量、卷创新”的白热化阶段,隔岸的香港,却才刚刚迎来电商的真正爆发期。
数据显示,香港电商渗透率仅为4.7%,相比内地47%的成熟度,存在十倍级的增长空间。在2023年,香港电商市场达到205亿美元(约1,603亿港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长至327亿美元(约2,557亿港元)。
可以说,港电商市场正在持续扩大,并有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正强烈呼唤来自内地的成熟运营理念和实战人才。
而对早已历经“千播大战”“百亿补贴”洗礼的内地电商企业与人才来说,香港,无疑是一片可快速复用经验、规避内地红海的价值洼地。
香港电商现状
起步晚,却潜力巨大
1、曾经落后,事出有因
香港电商发展迟缓,背后有深层次结构性原因:城市化程度极高,线下过于便利:香港便利店、商场、街铺密度全球领先,“下楼即买、五分钟生活圈”的便利反而抑制电商需求;
实体零售巨头垄断,缺乏变革动力:传统零售集团占据优势商圈和供应链资源,缺乏数字化转型紧迫感;
缺乏本土制造业,供应链优势不足:香港产业结构以金融、贸易、服务为主,本地品牌缺少货源地利,难以形成电商集群效应。
在电商尚未成熟的时代,这些因素影响尚不明显。但随着直播电商、社交带货、跨境供应链的成熟,香港零售业的“数字滞后”愈发凸显。
2、三类玩家混战,痛点与机遇并存
当前香港电商市场主要分三类玩家:本地平台(如HKTVmall、友和YOHO):主打生鲜杂货,靠会员体系和本地配送站稳脚跟;
跨境巨头(淘宝、京东、拼多多):用“包邮到港”“自提点”吸引价格敏感用户,前端时间还砸了25亿升级物流和补贴;
品牌自营电商(百佳、屈臣氏、UNIQLO):线上线下结合,把线下顾客变成线上用户。
3、香港电商发展还面临几个大问题:
供应链、物流及售后环节仍不完善,本地自提点经常爆仓,取货要排队,说明当前香港物流还没跟上订单增长。
运营成本高,人工贵、租金贵,中小商家做电商门槛高;本土企业电商运营能力较弱,尤其其缺乏内容营销、用户运营与数据驱动选品等能力;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
而这些,恰恰是内地电商人与企业最擅长的。
无论是淘宝、抖音还是拼多多式的运营策略,还是小红书、视频号的内容种草打法,内地成熟的电商方法论几乎都可以在香港市场快速复用、迭代领先本地企业半个身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