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付中国却遭盟友集体叫苦,供应链断裂让西方企业陷入绝境。美国自以为的“制华王牌”,为何成了自己的软肋?
中美最近在西班牙马德里坐下来,开始了新一轮经贸会谈。和之前在日内瓦、伦敦那些场次不一样,这次双方谈得特别细致——从关税、出口管制到平台企业甚至TikTok,几乎把所有热点议题都摆上了桌。
(中美新一轮经贸会谈在马德里举行)
很多人都把这次会谈看作11月前,最后一个能缓和关系的机会。谈好了,说不定全球经济能喘口气;要是再僵住,新一轮摩擦可能说来就来。
而说到摩擦,就不得不提中国去年底开始,对锗等军民两用物项实施的出口管制。九个月过去,西方企业是真的体会到什么叫“难受”了。
英国《金融时报》直接用了“绝望”,来形容欧美市场现在的供应状况。有交易员吐槽,以前轻轻松松能从中国买100公斤锗,现在“能给10公斤就谢天谢地”,价格还飙到原来的三四倍。
要知道,虽然锗这东西,名字听起来有点冷门,但它其实是半导体、红外光学、光纤通信这些高科技行业离不开的关键材料,而全球大部分产能都集中在中国。自从美国、荷兰对中国芯片业实施限制后,中方收紧锗出口作为反制,西方企业顿时感觉被“卡住了脖子”。
(西方深陷锗供应链断裂危机)
加拿大、德国的相关企业都表示,现在中国锗的发货量几乎“枯竭”,市场需求却一路“猛增”,整个行业弥漫着“恐慌”情绪。
数据显示,今年1到7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锗同比暴跌约40%,价格却冲上每公斤近5000美元,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这场供应危机迅速蔓延到半导体行业。小企业因为扛不住成本上涨和供应不稳,有的甚至面临停产;大企业虽然还有点库存,但也撑不了太久,生产和盈利都受到严重冲击。
西方不是没想办法。他们一边满世界找替代供应商,一边试图重启本国开采,但现实很骨感:替代来源要么产量有限,要么质量不稳;自己开采又面临成本太高、技术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短期内,根本绕不开中国。
(西方重建稀土供应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让美西方焦虑的是,锗短缺还产生了连锁反应。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警告说,中国的出口管制可能让国防能力建设反超美国。美国地质调查局甚至估计,如果中国全面禁止出口,美国GDP可能损失34亿美元。
军工巨头们坐不住了,亲自下场找锗,但军用光学器件想换材料?难度不是一般大。虽然有公司在政府资助下研发替代品,但企业私下都承认:除非被逼到绝路,否则绝不会重新设计现有系统。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美第四轮会谈的这个节骨眼上,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平台发长文“示弱”,说美国“必须向别人学习制造产品”。
这话听起来挺软,但其实针对性极强——他既不想吓跑外国投资,又没放下“美国优先”的算盘,本质还是想忽悠别人技术输血。
(特朗普称美国“必须向他国学习制造产品”)
而特朗普所说的,美国必须学习制造的领域,其中关键的一环,很可能就指向了稀土供应链。
但美国在这块可谓内外交困。全球稀土供应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先进的提炼技术以及丰富的储量,早已成为全球稀土供应的主导者。
美国试图联合澳大利亚、日本等盟友,共同构建新的稀土供应链,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然而这些国家在技术、成本等方面面临着不少困难。
不仅外部供应链成问题,美国自身的稀土产业也不容乐观。尽管拥有一定的稀土储量,由于成本因素以及缺乏技术人才等问题,美国国内的稀土开采和提炼产业几乎陷入停滞。要重启这扇大门,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需要漫长的时间重建产业链和技术体系。
(中美博弈攻守态势已经发生转变)
而贸易战打到现在,中方反制越来越精准,从稀土管制到半导体自主,攻守态势已经在悄然变化。中国展现出了全新的姿态:不再只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
再看看美国,一边喊着想要学习制造,一边却又将23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清单,甚至还不断怂恿盟友对华加征关税。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已经让美国自己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
如今,美国盟友已经因为做出错误的决定,而被打得“疼”入骨髓,哪还敢再盲目跟随美国一起对付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