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之一,见于《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苓桂术甘汤方证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与第82条真武汤方证的“心下悸,头眩,身瞤动”,症状类似,都是水饮在里,水饮上逆导致的心下逆满或心下悸,头眩,身为振振摇或瞤动。
《伤寒论》中桂枝作用有三,一者辛温解表,二者平冲降逆,三者温阳利小便。基于桂枝加桂汤的“气从少腹上冲心”、苓桂术甘汤中的“气上冲胸起则头眩”都是水饮上逆,可见苓桂剂中桂枝有平冲降逆、利小便的作用。.
真武汤方证同样属于水饮上逆,为何不用桂枝平冲降逆利小便祛水饮呢?确实令人不解。但如果从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入手,就好理解了。
为什么去桂枝?因为真武汤方证存在表证,津液不足,陷入阴证,不能用桂枝发汗避免更伤津液,所以桂枝汤去桂枝,保留生姜解表,有水饮加白术、茯苓祛饮,此时陷入于阴证,再加入附子振奋沉衰。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甘草有水钠潴留的副作用,且仲景对于水饮较明显的症候,多不用甘草,此时甘草、大枣甘缓不利于水饮,故去之。即真武汤。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神农本草经》曰: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可见芍药有主治邪气腹痛和利小便的作用。
芍药主治津血不足,用芍药说明有津液不足。如桂枝汤方证为太阳中风,汗出、脉浮缓,津液有丢失而不足,需要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方中白芍、甘草、大枣益气生津、敛阴和营,芍药甘草配有酸甘化阴的作用,与桂枝、生姜配伍,达到解表发汗、调和营卫的调治目的。
芍药主治邪气腹痛,虚寒不足的腹痛症候,仲景多加芍药,如小建中汤中倍芍药,可见有缓急止腹痛的作用。第316条真武汤方证的第一个主症即是腹痛,方中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同时芍药有利小便的作用,有利于水饮祛除而不伤阴。真武汤方证为阴证,本身津液不足,且存在腹痛和水饮,这也是去桂枝而保留芍药的道理,因芍药敛阴和营、主治腹痛、利小便而不伤津。
综上所述,真武汤是水饮内停,兼有表邪未解,属于外邪里饮证。因其病性为阴证,故属于阴证的少阴太阴合病。对于真武汤为何不用利于温化水饮桂枝,却用酸寒不利于水饮的白芍,让人费解,若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入手,则从津液角度理解了真武汤,明了为何去桂却用芍的思路。可以认为,真武汤方证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炙甘草、大枣,再加附子而成。
基于上述思路,或许更符合仲景原意,也对理解真武汤方证大有裨益。
注 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若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如有疑问,敬请联系作者。
(哲医论坛——让门生受益,为患者解难!)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bflzyb
往期经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