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昆明秋风微凉。
一则消息,让整个餐饮圈心头一紧:
云海肴创始人赵晗,因突发心梗抢救无效,年仅40岁,走了。
40岁,是什么概念?
是创业正酣,是事业巅峰,是孩子刚会喊“爸爸”,是父母刚能喘口气说“儿子出息了”。
可他,把生命停在了这个本该最沸腾的年纪。
![]()
没有预警,没有告别,只有一场猝不及防的心梗,将这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届毕业生、150家直营店的掌舵人,从喧嚣的人间带走了。
![]()
他创办的“云海肴”,曾是北上广深白领心中的“云南味道代名词”。
一盘汽锅鸡,一碗野生菌汤,吃的是山野清风,品的是彩云之南。
而今,店还在,味还在,可那个为它倾注十年心血的人,却再也喝不上一口自己最爱的酸汤鱼了。
![]()
赵晗的创业故事,像极了一碗热腾腾的过桥米线——
看似清淡,实则滚烫。
23岁,还在读书,听见后海银锭桥有铺面出租,立马心动。
百万投资,学生哪来?
父母一咬牙,掏出买房的30万:“儿子,干!”
这一干,就是从北京一家小馆,到全球150家直营店,年营收破10亿的餐饮帝国。
![]()
他不是“富二代”,是“创一代”;
他学的不是商科,是国学——可谁能想到,读《论语》的人,最后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活成了生意经?
![]()
他跑遍街头巷尾,品川菜、涮火锅、吃日料,只为给云南菜找点“新脾气”。
他爱看美剧、追综艺,不是为了消遣,是为了从《硅谷》里学创新,从《奇葩说》里找年轻人的语言。
![]()
朋友说他“天妒英才”,可哪有什么天妒?
分明是这个时代,把人榨得太狠了。
40岁,对很多创业者来说,不是终点,而是“冲刺阶段”。
别人在拼酒,他在拼供应链;
别人在晒车,他在盯菜品损耗;
别人在度假,他在新店选址。
他曾在采访中笑谈:“工作太忙,闲下来就看剧。”
可这“闲下来”,恐怕是凌晨两点看完财报后,靠一集《老友记》续命。
![]()
他爱社交,爱和年轻人聊创意,可谁又知道,那些觥筹交错的背后,是多少个“明天必须上线”的KPI?
如今,他走了。
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妻子独守空房,孩子再喊“爸爸”无人应。
而他留下的,是150家灯火通明的餐厅,是上万名员工的饭碗,是无数食客记忆里的“那口云南味”。
![]()
有演员为他悼念,张小斐发视频缅怀,网友刷屏“一路走好”。
可再多的悼念,也换不回那个曾在厨房试菜、在门店巡店、在会议室拍板的赵晗了。
![]()
更讽刺的是,就在他倒下的那一刻,可能还有人正坐在云海肴的餐桌前,吐槽“这菌子不够鲜”。
可他们不知道,这盘菜背后,是一个人用十年青春、透支生命换来的标准。
![]()
赵晗的离世,不该只是一则“企业家猝死”的新闻。
它是一记警钟:
当“内卷”成了常态,当“996”被歌颂,当“年轻就要拼”成了鸡汤,
我们是不是忘了——
人,不是机器;
命,比GDP重要;
再大的品牌,也抵不过一个父亲、丈夫、儿子的呼吸。
云海肴的菜单上写着:“来自云南的纯净味道。”
可这味道,不该是用生命熬出来的。
![]()
愿赵晗在另一个世界,
不必再看报表,
不用再开会,
只想吃碗米线时,有人端上热汤,
说一句:“老板,慢点吃。”
![]()
而我们活着的人,
能不能也慢一点?
别等心梗来了,
才想起,
自己也是血肉之躯。
![]()
赵晗走了,
但愿他的故事,
能让下一个创业者,
在凌晨三点关掉电脑时,
对自己说一句:
“明天,还能再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