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9月19日,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仿高山草甸笼舍中,27只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绿尾虹雉正悠然活动。经过30余年科研攻关,四川宝兴县已成功培育出全国最大的人工繁育种群,标志着中国濒危物种保护取得重大突破。
(密林深处的研究中心)
“自1992年启动研究以来,我们克服了无数技术难题。”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野生动物救护组组长马红介绍。团队通过精细化饲养管理,每日为绿尾虹雉调配特殊营养餐——将玉米粒、剁碎的包菜胡萝卜与鸡蛋混合,以满足其特殊食性需求。
(工作人员为绿尾虹雉调配食物)
据了解,绿尾虹雉因应激反应强、繁殖难度大,曾长期面临生存危机。截至2017年,全国仅存11只人工饲养个体。转机始于2017年,在四川省林草局支持下,国内首个专项保护研究中心成立,并联合北师大、西华师大等高校组建专家团队。通过人工授精技术突破和栖息地模拟研究,2024年实现受精率85%、孵化率82%的历史新高,首次完成子四代繁育。
(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绿尾虹雉)
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伞护效应”,该物种保护获得更完善的生态支持。目前27只的种群规模不仅居全国首位,更为未来野外放归奠定基础。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优化保育技术,让这道“蜀山彩虹”永驻高山草甸。 (王建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