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的生产车间,一颗颗氮化镓激光芯片破茧而出,打破国外垄断;流水线上,一款款火灾探测器加速组装,智慧消防轮廓渐显;新材料实验室,一片片铸造级车膜正紧张测试,实现国产替代……半导体芯片、智慧消防设备、特种材料,一场六安科创突围“攻坚战”打得正酣。
开发区厂房林立,科技创新主战场。
在皖西这片创新的沃土上,“卡脖子”的技术壁垒、“转化难”的链条断点、“投入少”的现实困境仍客观存在。连日来,记者走访科技企业、科创平台与职能部门,探寻六安如何以“破局者”的姿态,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破解难题、蹚出新路。
强基之路
让企业成为创新“主战场”
在金安经济开发区,一颗颗“六安芯”,从安徽格恩半导体有限公司走向全国、奔赴全球。以前,氮化镓激光芯片长期被国外垄断。2021年8月,格恩半导体落户六安,首要任务就是啃下“卡脖子”这块硬骨头。
创“芯”突破,安徽格恩半导体有限公司。
“研发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来自设备、物料以及工艺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博士杨力勋说,在团队的坚持下,不到两年时间,氮化镓激光芯片实现了规模量产,填补了国内产业空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IDM全链条模式的企业之一。
创“芯”突破,并非偶然。格恩半导体的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研发人员占比超30%,近20名博士领衔,核心团队平均从业经验15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30%以上,已申请专利500余个,授权专利近200个。两个“30%”,是企业闯“无人区”的勇气。
“芯”跳加速的背后,凸显一个深刻的命题: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主体地位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创新效能。格恩半导体的突围,是六安培育创新主体战略的一个缩影。然而,放眼全市,像格恩半导体这样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数量还不够多,科技创新“底气”还不够足。
当前,六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885家,看似可观,但对比合肥的“万人级”规模仍有差距;研发投入强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何强化企业在尖端科技研发中的主体地位?让更多企业像格恩半导体、应流集团、明天氢能一样,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解题思路,在实践中逐渐清晰。我市正在实施创新主体“梯次登高”计划,启动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打造“育苗—强基—领军”全链条培育体系,力争每年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超8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0家,鼓励龙头企业“揭榜挂帅”,牵头攻关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确保每年产业创新类项目中超80%源于企业实际需求。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章文表示,将强化企业创新内生动力,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倒逼”双向发力,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8%左右,真正构建起“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政策为支撑”的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破壁之举
为成果转化搭建“高速路”
现代化厂房内,中科永安(六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正低声嗡鸣。工人们专注地组装图像型火灾探测器,技术人员则对储能电站报警系统作最终验证。这些设备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储能、交通隧道等高危场所,为火灾预警提供“智慧眼睛”。
科创平台,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孵出一颗颗“金蛋”。
这家有着2000多平方米厂房,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处于幼苗拔节期,它是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以下简称“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孵出的“金蛋”之一。谁能想到,四年前,它还只是“安徽工研院六安院”里的一个小团队。
科创平台,是创新与实践交汇的载体。安徽工研院六安院2020年揭牌以来,带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使命,架起了“桥梁”,一边对接上海、合肥的高校院所,引入29个创新创业团队、245名柔性人才;一边紧扣六安主导产业,推动22项产学研协议落地,和酷豆丁共建联合实验室,助环友科技拿下省科技重大专项,联合成立种子基金,推动“研发在上海合肥、中试制造在六安”的协作模式落地生根。
“我们就像‘科技红娘’,把高校的智力成果‘嫁给’企业的产业需求。”安徽工研院六安院院长胡坤笑着说。60余家在孵企业正加速成长,累计培育9家高新技术企业,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较2024年增加10家。“映山红双创学院”培训人才超千人次,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中试基地正在建设,未来将为更多实验室成果提供“试产”平台,让科技成果从“纸上”落到“线上”。
据统计,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43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家、工业设计中心15家……数字背后,仍有隐忧,大院大所合作平台数量少,省级创新平台占比偏低,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破解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问题?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章文表示,将重点强化科技成果捕捉与转化,通过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化高校对接及驻外招才引智推动成果落地。加快中试基地建设,对接合肥“科大硅谷、安徽创新馆”等平台资源,为企业提供验证和中试服务。积极拓展创新应用场景,优先支持本土企业产品应用。深化与合肥、上海科创资源对接,让每一朵“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攻坚之策
为研发突破注入“金融血液”
在六安经济开发区,六安屹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静悄悄地做一件“大事”——用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胶带和薄膜,打破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
六安屹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滕超坦言:“我们不仅要做产品,更要做平台型技术。”这句话背后,是一家年轻企业面对高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时的清醒与坚持。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国内企业大多停留在中低端制造,缺乏核心工艺。屹珹新材料迎难而上,开展从材料、设备、配方到工艺的全链条自主研发,目前已授权专利50多个。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巨大的资金压力。正当企业发愁时,“研发保”解了燃眉之急。
金融活水灌溉,创新成果加速涌现。目前,屹珹新材料已研发出宽度仅0.8毫米、却能为窄边框手机后盖提供长期可靠粘接的易拉胶带,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令人振奋的是,研发的铸造级PVC膜,让企业成为全球第五个、国内唯一一个实现该产品量产的公司。
“‘研发保’不是简单给钱,而是给了我们坚持创新的勇气。”滕超说,唯有通过持续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话语权。当前,我市在科技保障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如何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助力企业步子迈得更大、走得更稳。
工业集聚主阵地,科技创新主平台。
创新永无终点,唯有下一场征程。我市将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和完善金融服务,与企业共同成长。依托省级“政产学研金服用”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制度性成本;建立稳定科技投入机制,推动市级科创母基金运营,支持县区设立种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项目;构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广“研发保”“成果保”等产品,支持企业利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让更多企业敢研发、能转化、快成长。
从企业主体到平台载体,从金融支持到政策保障,六安正以系统性思维破解难题。放眼未来,科技创新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正如一位科技工作者所说:“创新没有捷径,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抵达理想的彼岸。”(记者 黄雪彦 储著坤 魏伟 钱晓乐)
来源:六安市新闻传媒中心
编辑/杜婉婷 监制/兰天 终审/孙峰 朱天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