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超市时
货架上“零添加”“不添加”的标签
是不是看得你越发心动?
图源:豆包AI
先别急!
今年3月
国家卫健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出手
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和9项标准修改单
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
“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
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给这些营销话术踩了刹车
这究竟是为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
“零添加”背后的真相
“零添加”标签为何被禁?
01
“零添加”≠绝对没有
✅ 某些食品虽未主动添加防腐剂等,但原料本身可能自带防腐剂。
✅ 以酱油为例,其“零添加防腐剂”的宣称可能仅代表未人为添加。然而,大豆在发酵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苯甲酸,而苯甲酸(通常以苯甲酸钠形式使用)本身就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防腐剂。因此,这类酱油中依然存在具有防腐功效的天然成分,“零添加”的标签容易对消费者构成误解。
02
制造焦虑,误导认知!
✅ “零添加”标签无形中给消费者传递了一个信号:“添加剂=有害”。这过度放大了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忽视了其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 例如,合理使用防腐剂能有效抑制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的产生,反而提升了食品安全性。一味追求“零添加”,可能适得其反。
03
“零添加”可能暗藏健康陷阱!
✅ 为了达到宣称的无防腐剂效果,一些产品可能转而采用高盐、高糖、烟熏等传统但未必健康的方式来防腐或保鲜。
✅ 例如,某款标榜“无添加”的番茄酱,其主要成分除了番茄就是白砂糖。长期摄入这类高糖、高盐的“零添加”食品,反而可能增加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风险,得不偿失。
食品添加剂 ≠ 洪水猛兽!
提到食品添加剂,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化学合成”“有害健康”的标签。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误解!
来源多样,天然亦是添加剂:许多食品添加剂提取自天然动植物。例如:
✅ 明胶(赋予果冻、软糖Q弹口感):主要来自动物骨骼、皮肤中的胶原蛋白,类似于家庭自制的“肉皮冻”。
✅ 茶多酚(常用抗氧化剂):直接提取于绿茶。
现代食品的幕后功臣:正是有了科学、合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我们才能:
✅ 吃得安全: 防腐剂延长保质期,降低食物腐败变质风险;抗氧化剂防止油脂氧化变质。
✅ 吃得美味: 乳化剂让冰淇淋口感更顺滑细腻;增稠剂让酸奶质地更稳定。
✅ 吃得营养: 营养强化剂如碘盐,能有效预防碘缺乏引起的甲状腺疾病;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添加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保障婴幼儿正常生长
如何科学理性地选择食品?
1
必看“身份证”:配料表
✅看长度: 配料表越简短,通常意味着成分越简单,添加的辅料和添加剂相对越少。比如纯牛奶的配料通常只有生牛乳。
✅看排序: 配料表中的成分是按添加量由多到少降序排列的。前三位通常是该食品的主要构成,看清它们是什么至关重要!
2
关注“体检报告”:营养成分表
✅ 这张表直观反映了食品的核心营养构成。重点关注五项基础指标: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
✅ 学会看每100克(毫升)的含量以及营养素参考值%(NRV%),这是判断食品是否适合自己的关键依据。
3
理性解读营销话术:警惕文字游戏!
✅0蔗糖≠无糖:可能含有果糖、葡萄糖浆、麦芽糖浆等其他糖分。
✅0卡≠无热量:根据国标,只要每100克(毫升)食品能量≤17千焦(约4千卡),即可标注0卡。
✅0反式脂肪≠ 绝对不含:国标规定,每100克(毫升)食品中反式脂肪含量≤0.3克,即可标注0反式脂肪。
新规叫停“零添加”标签
绝非否定健康饮食的理念
而是为了终结误导性营销
推动食品标签信息更加真实、科学、透明
这恰恰是件好事!
它促使我们回归本质:
真正的健康饮食
是建立在均衡营养、适度摄入的基础之上
是对食品成分的科学认知
而非盲目追求某个营销标签
以后购物
当“零添加”试图吸引你的目光时
请记住:转身!翻面!
仔细阅读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依靠信息而非看噱头做出选择
来源| 安徽市场监管、东莞疾控、东莞市场监管
责编| 徐秋阳编辑| 吴瑶
主办单位|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