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对话·同场|注意力战争中的电影宣发:从影迷社区到大众传播

0
分享至


聚焦影迷向传播与大众化传播之间的平衡,探讨如何通过精准宣发撬动口碑与票房。


北京时间9月17日14:00,由中国电影基金会主办,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嘉兴市禾城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影·联和电影院线、嘉兴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题为“注意力战争中的电影宣发:从影迷社区到大众传播”对话·同场活动在嘉兴536艺术空间(中山电影院)举行。电影发行人、制片人刘歌,蒸腾影业创始人、制片人、发行人董超,电影营销专家,小可映画创始人沈克敏,媒体人,“电影情报处”创始人、主编,电影市场票房分析师坦克作为嘉宾受邀参加,影评人、制片人藤井树担任本场的嘉宾主持。

作为本届影展重磅行业版块,我们希望为青年创作者、学者、制片人及影像从业者提供一个多元的对话空间,关注青年导演如何在当下语境中寻找自我表达的路径,探讨他们在产业、资本与创作自由之间的抉择与困境。

在短视频、社交平台、影迷社区高度活跃的情况下,电影宣发如何在碎片化注意力中实现破圈,本次论坛聚焦影迷向和大众化传播的平衡,探讨如何通过精准宣发撬动口碑与票房。

本场活动,我们依旧用Q&A的方式进行呈现,让每一位参与或未参与到现场的朋友一起如临“同场”。

对话·同场



藤井树:想先问刘歌总,在您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发行是什么样的状况?而现在,您观察到发行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

刘歌:今天到场的上座率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上座率,还是下午场的。其实谈宣发是一个比较冷门的话题,说实话。我从业到现在,应该算是赶上了中国电影最好的三十年。从原来的胶片时代,到现在的光纤传输,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刚好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的时代变迁。我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以前的发行是“对酒当歌”。现在呢,是“票房几何”。其实原来发行的渠道特别单一,就是靠胶片,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直接。我刚入行的时候太早了,都不好意思说,大概是1990年左右,1994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做了。那个时候发行的工作特别简单,就是把胶片送到影院,基本上宣发任务就完成了。

后来我们这一代人算是比较幸运的,经历了中国电影产业最重要的阶段:1994年第一部引进分账大片的到来,接着是市场化改革、院线制改革,然后进入互联网时代,再到如今的后互联网时代。整个过程就像是一步步走过来,我们自己也从一个独立的个体,变成互联网中的一个小小分子。

观众的变化其实和行业的变化是同步的。以前电影院放什么片子,观众就只能看什么。那时一个影院可能只有两块银幕,一大一小,就把所有片子放完了。观众也没有太多娱乐选择,所以对电影院充满尊崇。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当时为了买一张票,会出现人挤人彻夜排队的情况,为了抢首映票彻夜守在电影院门口,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场景。

北京的UME也是,当时单个影院的放映场次从凌晨一直排到第二天凌晨,24小时不间断放映。后来还拿到了张艺谋导演亲自颁发的一个奖状——单影院票房破百万的纪录。给大家出个小考题,你们知道那一年中国全年总票房是多少吗?10亿。

藤井树:也就是说,《英雄》一部就占了四分之一。这就是2000年以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引发排队买票热潮的标志性影片。另一个是《阿凡达》。第一部《阿凡达》上映的时候,开启了IMAX在中国的突飞猛进。在此之前,IMAX基本就是科教片专用的银幕。

刘歌:对,属于“特种影片”。

藤井树:当时中国的IMAX银幕好像才13块?

刘歌:14块。你这是在“考古”啊,问到我这种骨灰级人物了(笑)。那时候商业化放映的IMAX,全国只有四块:北京有两块——UME华星店和石景山万达;上海有一块,就是和平影都;东莞有一块。除此之外,其他大概十块是特种银幕,比如博物馆或科技馆——广州科技馆、苏州科技馆等等。

藤井树:所以当时IMAX不是像现在这样普及,不是说随便找个影院就有IMAX厅的。我记得是到2010年前后,才开始逐渐普及。

刘歌:没错,就是从《阿凡达》开始,真正开启了中国的巨幕时代,各种品牌的巨幕厅才开始大量涌现。

藤井树:歌总真的是行走的教科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一路见证了大片时代、大银幕时代,到现在已经走进了一个细分的垂直领域时代。

刘歌:对,现在就是所谓的“圈层时代”。

藤井树:我想请董超先生聊聊,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系统做中小影片的推广与宣发的?有没有哪一部片子让你突然找到了和当下影迷建立深度连接的方式?能不能分享一个具体案例?

董超:各位老师、同学、年轻创作者们好。刚才歌总从大历史脉络做了很好的回顾。我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蒸腾影业成立于2017年,说是赶上行业“最好那波”的尾巴也不为过。我当年写过一篇文章,讲行业的“制高点”其实就在2017年——那一年中小片的爆款最多:有《冈仁波齐》《二十二》,还有印度第一部在内地大爆的《摔跤吧!爸爸》,当然也有《战狼2》《嘉年华》。可以说,2017年是中国电影真正“百花齐放”的一年。真正的拐点,很快在2019年显现出来(2018年其实就有征兆了)。

从业代际上,我算是歌总“下一茬的韭菜”(笑)。歌总不只做过影城管理、投资、排片,也做过制片人,头衔太多了。至于我个人履历,此前在橙天、华策、星美待过,也做过互联网方向——在阿里体系里做过大麦演出。那段经历挺有意思:2014年大麦App才刚有第二个板块,PC端也接入了“网票网”。十一年过去,大浪淘沙,那些名字很多年轻朋友已经不熟了。

回到发行生态这条大线。2002年我国推进院线制改革算是一个关键起点,到现在二十多年。早年我也做媒体,甚至盯过拷贝。那时候真是“对酒当歌”的年代:你要是不给出票房承诺,人家甚至可以不把拷贝给你——是很“物理层面”的切断(笑)。为什么能那样?因为还没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极不对称。宣传靠纸媒、电视台排播,观众基本是“家门口哪个影院近就去哪儿,影院排什么我看什么”。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电影时代,大概在2010年前后就结束了。

再看当下,全国一万两千多家影院,胶片放映厅几乎绝迹,硬件已经彻底完成了数字化迭代。

2002年是院线制商业化的元年。但真正改变行业生态的节点,其实是2014年。那一年猫眼、淘票票崛起,我当时作为第三方,只负责对接大的发行公司,一起做票补合作——我们出点补贴,他们也出点补贴。自此互联网时代真正到来了。观众慢慢习惯下载APP,随时可以查到周围影院的放映安排,预告片、海报一目了然。电影市场也随之进入一个“你争我抢”的良性竞争阶段。

不过在那个时候,猫眼和淘票票其实还没直接进入发行领域。对我个人来说,也算“不巧”:刚刚踏入互联网时代,就失去了“对酒当歌”的快乐(笑)。对于中小影片来说,难度一下子加大了。因为它们没有大明星支撑,很多年轻导演拍的精良文艺片或纪录片,在业内人士看来很值得关注,但观众群体还是分得很清楚:要么是影迷小众,要么是大众商业观众。

这里面有几个根源。首先,年轻导演缺乏预算支持,大部分影片两百万左右就拍完了。其次,这些电影前期往往编导一体化,自己写剧本、自己执导。因为他们还年轻,人生阅历有限,视角和触角相对单一,作品大多紧扣个人经验,所以天然不太商业。与之相比,大公司的商业片有完整的编剧团队和创作机制,从剧作逻辑到剪辑节奏,都会在商业逻辑上层层把关。新导演的作品内容上想要成熟,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

但好在,这个行业始终存在一小撮观众会去支持这样的电影。虽然不多,但对新导演很重要。因为我接触这类项目很多,如果宣发预算有限、缺少背书,营销动作也做不大,那影片即便在专业层面没有问题,但在观众转化上就很困难。常见的情况是票房可能只有二三十万,这是很现实的情况。如果能突破五六十万,甚至七八十万,就已经算是及格,值得欣慰了。

真的很难。因为大家都是行业里的人,猫眼的数据一放出去,大家肯定都能看到。所以年轻导演在创作初期面临的难度特别大,尤其是我们这类项目通常也没有大演员带流量。

藤井树:接下来想请教一下克敏,有没有一个片子或者案例让你觉得,它突然精准地找到了用户?甚至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有纪念意义、特别值得分享?刚才在后台你还提到过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要不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沈克敏:刚才两位老师更多是从发行端来切入,我这边想从宣传的角度谈谈。我是2013年入行的,这些年一直做宣传工作。和发行端主要对接院线、市场不同,我们宣传对接的更多是媒体。所以如果要说宣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觉得它和整个媒介环境、媒介生态的变化有着莫大的关系。

从刚才老师们提到的《英雄》那个时代说起,当时的宣传几乎完全依靠纸质刊物的版面,是典型的“一对多”模式。也就是说,片方在报纸、杂志、电视台上发声,观众只是被动接受,看到了就看到了,但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他们看完之后会怎么想。

而随着传媒环境的变化,这种“一对多”逐渐变成了“多对多”。标志性的事件大概是《失恋三十三天》,微博突然崛起。从那时起,作为电影官方,我们发出的信息都会有人回应,大家会在平台上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这种转变刚好和电影市场化的进程同步,电影产业从那时开始迅速扩张,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变成了一盘“大生意”。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小小的转折点,就是《大圣归来》。这部影片出现了一个新词——“自来水”。它是由影迷自发带动的宣发,让电影在有限的预算之外,突破到了更广阔的市场。也就是说,宣传从“一对多”到“多对多”,又进一步变成了观众主动反推,倒逼传播主体去回应。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业内开始越来越强调“口碑”,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接下来进入短视频时代,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田羽生导演的《前任3》。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把电影的内容切分成小片段,以更容易让观众共情、刺激情绪的方式分发出去,从而实现传播。这是短视频时代的典型宣传逻辑。

但是,当我们真正进入这个时代,又遇到了媒介“去中心化”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发声,所以现在我们会区分传统媒体、自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更多用来“定调”和输出深度内容,而观众对影片的亲近感和接受度,往往在新媒体上形成。

但新媒体的格局也变了,以前的意见领袖、大V的作用在削弱,网红依然存在,但声音来源更为分散。再加上大数据推送,信息的圈层化、壁垒化越来越严重,观众只会看到他们想看的东西。

这从根本上带来了一个问题:电影从影院兴起至今,一直是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但在圈层媒介的时代,大众文化的道路该怎么走?这不仅是文艺片要面对的,也是商业片必须面对的现实。比如今年暑期档就有很多研究文章指出,以前一些被认为必然能带来高票房的因素正在失效,反而口碑成了关键。观众越来越谨慎,不仅仅是看人数或豆瓣开分,还会反复观望。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最终需要的是更真实的内容。我们公司今年开始进入头部文艺片的宣发领域,也有一些观察。比如超总刚才提到,全国大概有近一百个观影团,他们平时运营的观众大概是一两万人,这拨人就是文艺片最核心、最垂直的观众群体。他们一年观影次数七八次以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群体存在,很多文艺片的票房稳定在一百万左右。

再往外扩一层,比如《风流一代》,有26万左右观众。这是歌总发行的案例,贾樟柯导演亲自跑了大量路演,并制造了“只上映22天”的仪式感,借助话题推动影片触达了更广泛的人群。

再往后是《还有明天》,今年三八节非常亮眼的一部高分影片。对于传统宣发来说,这样一部黑白片,还讲的是四十年代的故事,原本很难想象它能卖到四千多万票房。但它的确做到了,这也说明在当下的媒介生态里,真实、精准的传播依然能打破圈层,找到更大的市场。

说实话,《还有明天》是一个女性故事,按过去的想法,谁能想到它能卖到四千多万票房?最后观影人次大概有112万。它正好卡在一个特别合适的节点,就是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的女性话题,而且上映时间又恰好是三八节。女性天然比男性更愿意在互联网上表达和分享,所以我们当时也观测过它的传播情况,很多女性博主都主动下场聊这个片子,把它当成一个流量入口。当时的社会情绪也正好在那里,所以片子就被推了起来。

从这些案例归结下来,其实可以看到一个趋势。第一个点就是:电影的质量几乎已经成为今天的必选项,这就是所谓“去伪存真”的第一步,对内容质量的要求非常高。第二个点就是:影片必须找到一个能够超越电影本身的话题性。这个话题点有可能是通过制造仪式感,比如限定放映;也有可能是贴合当下的受众情绪;还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完全意料之外的点,不在宣发策划里,却突然打出去形成传播。质量和话题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让影片从影迷社群走向大众。

放在更大的命题里看,就是在圈层化、垂直化的今天,大众文化到底要怎么做?这反过来也倒逼我们去思考:票房不再是电影唯一的营收点,衍生品、文旅结合这些新的盈利方式都成了重要的方向。比如说今年《长安三万里》的衍生品收入就超过了票房;再比如去年的《新神榜:杨戬》,《黑悟空》在山西结合文旅,把地方的旅游产业带动得非常高,这些都说明电影之外还有新的商业可能。

但我还是觉得,哪怕是在今天这么艰难的环境下,电影依然是唯一有可能真正打破圈层的艺术形式。演唱会的票房可能比电影高,但它永远还是在某个垂直受众范围里,只不过明星的号召力大小不同而已。而电影只要找到突破点,它确实有机会跨越圈层。

所以我个人对电影这种艺术形态依然有信心。我觉得现在需要的是我们业内人一起努力,从不同的单点去突破,找到各自的路径。

藤井树:坦克这么多年一直在做观察,也在做营销和社群。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最近觉得这个行业的变化?还有,从影迷向的传播到大众传播之间,到底怎么去打破?有没有什么样的路径?

坦克:刚才歌总说,他进入行业正好赶上三十年的黄金期,而我是在2016年入行,只经历了三年的黄金期,就迅速遇到了下行。

我个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影迷社区或影迷群体,最近几年是在直线下滑的,群体规模越来越小。比如贾樟柯导演的新片,相较十年前的票房成绩,如今已经出现明显落差。像去年8月底、9月初上映的一些口碑不错的文艺片,即便在豆瓣有7.8分、或者在国外获奖,国内票房也就是五六十万。而真正国内青年导演的影片,票房可能更低。

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我们过去所说的“核心影迷”主要集中在75后、80后到95前这一批人。疫情之后,他们逐渐进入中年阶段。他们的观影频次,以及坚持每周进电影院的习惯,都在明显下降。现在能维持二三十万的稳定观众,已经算不错了。

但我也觉得,如果把“影迷”定义得更广义一些,其实群体是在扩大的。只是如今的影迷群体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个整体,而是分化为多个细分圈层。

比如,二次元群体。你很难说他们是传统意义上的影迷,他们的主要观影量可能来自日本动漫、番剧。近几年伴随国漫崛起,他们也开始支持《罗小黑战记》等影片。而在二次元影片的宣发中,这部分群体的作用非常重要。

再比如女性题材的粉丝群体。今年年初的《初步举证》《还有明天》能拿到三四千万的票房,显然不是靠传统影迷支撑的,而是依赖女性观众的扩展群体。

还有偶像粉丝群体,他们也算广义的影迷。比如朱一龙、易烊千玺的粉丝,即使演员本人暂时没有作品上映,他们依然会聚在一起,保持社群的热度。除此之外,他们还会自发建立微博群、小红书群、微信群,持续讨论。一旦有新片上映,他们甚至能帮宣发方省下大笔预算。比如包场、自掏腰包买线下物料,组织主题影城活动。

今年春节档的《射雕英雄传》,肖战的粉丝就投入了大量资源,无论线上宣传还是线下行动,都极为活跃。他们的宣发方式甚至比专业团队更先进,还会“垫场”。他们会有策略性地买票,比如一场买四个座位,但不会占据中间的黄金座,而是选择第一排或最后一排,目的就是把好位置留给路人观众,以提高进场率。这些策略从最早的粉丝自发行动,到现在逐渐形成成熟的迭代模式。

这也是影迷社群如何反哺电影宣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而且还在不断演变和升级。

藤井树:随着互联网社群的发展,大家的兴趣更细分了:有人喜欢宠物,有人喜欢电影,有人喜欢户外运动。你的爱好和时间分配,决定了你所在的社群属性。在这些社群里,有些电影特别适合从小众向大众扩散。比如,影迷群体先说“这片子真好”,口碑评分很高,接着大众和路人会产生好奇:“你们在聊什么?” 逐渐被吸引进来。但并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这样的路径。歌总,你有没有类似的观察?有没有你觉得特别典型的案例,它是先在一个特定人群里被热烈讨论,然后逐步扩散到更大的大众层面?

刘歌:我觉得典型的案例就是《还有明天》。当时我们和贾导在做《风流一代》的复盘,这部电影在平遥被另一家公司拿下发行权。说实话,我们没想到它的票房能到四千万。毕竟是一部黑白片,还讲的是四十年代的故事。作为意大利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它几乎算是天花板级别的,完全超出了预期。它的传播路径就是一个典型的“从小众扩散到大众”。

女性博主和大V的下场带动了口碑传播。相比之下,它并不是“高举高打”的电影。再比如可以和纪录片《里斯本丸的沉没》类比,那是方励老师主导的项目,采取了更强势的宣发策略,也创造了纪录片票房的新高度。

观众其实也会关注这些动态票房预测,甚至被预测数据本身吸引去观影。比如有些电影预测到三十亿以上,很多人就会因为好奇而买票。

藤井树:预测是动态的,如果当天没跑过预测,数据可能第二天就腰斩。

刘歌:没错,但如果跑过预测,就能继续发力。像《老炮》也是典型案例。

《老炮》最终拿了七亿多票房。当时北京观众和南方观众对片名的发音还不一样,北京人强调“老炮”,甚至有观众会很认真地告诉别人:“不是‘老炮儿’,是‘老炮’。” 这就是影片从影迷社群扩散到路人社群的一个例子。还有《战狼2》。当时我们正在加班,宣发负责人打电话跟我说,隔壁夜场的保安在撸串时热烈讨论影片,觉得“燃爆了”。这种自发的热情说明圈层已经被打破。

同类案例还有《摔跤吧!爸爸》,一部印度电影在中国拿下十二亿票房,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再到《前任3》,完全是后期二创和短视频带来的发酵,票房飙到十九亿。

同时期的《芳华》也突破了圈层。它吸引了银发观众,很多父母是由儿女带去影院的。影院甚至因此推出“银发领座员”,还在放映厅里准备了热水机。这样的细节调整,正是因为影片打开了新的群体。

再比如《百鸟朝凤》,那也是通过特殊的社群动员打破了圈层,获得了全国性的传播。

所以今天的问题是:还有多少影片能够完成这样的破圈?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在创作阶段就已经埋下了功夫。但我觉得现在很多青年导演对市场缺乏敏感度,他们往往不了解行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包括赛道的转移、类型的更迭以及观众结构的变化。

我在一次访谈中遇到过一个青年导演,他举手提问说,自己看了大数据,发现暑期档的主流观众是三十五岁左右的人群。他开始尝试从数据角度考虑观众结构。第二个问题更直接——如果创作电影,应该特别注意哪些问题?我回答说,等你写完剧本,他们可能都已经四十岁了。电影的制作周期本身就是最大的门槛。如果真的想快速对应观众的年龄变化,那就去拍短剧,短剧制作快,拍完时观众还没过三十五岁生日。

从根本上讲,好电影和观众的年龄没有关系。它与圈层、性别、甚至与市场档期都没有必然关系。我们刚才举到的很多成功案例,并不是依靠所谓的黄金档期。三八节能算档期吗?其实是通过制造仪式感才让观众觉得特别。同样,七夕、光棍节、甚至一些并不传统的日子,也都被创造为档期。《独自等待》当年选择了10月11日,《失恋三十三天》则是11月11日上映。我们这一代人实际上在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档期、周末,甚至会员群体。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这种格局被彻底打破。电影完全可以选择在周二、周四上映,只要影片本身足够有话题性,任何一天都能成为你的档期。真正的档期,就是你上映的那一天。圈层观众是你天然的核心支撑,但能否完成大众传播,最终还是要看影片的质量。

藤井树:导演们往往倾注了全部心血,但拍完之后常常陷入茫然:接下来该怎么办?如何进入市场?如何找到观众?这是一个课题。超总,你接触过大量这样的创作者,当他们拿到一个还不错、但又缺乏商业资源的作品时,你们通常会怎样帮助他们?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会如何展开?

董超:我首先建议导演要遵从本心。因为以小博大的概率太低了,即便是大制作、大明星的片子,在一线也可能扑街。小成本影片要想打出奇迹,确实太难。我有幸参与过几部成功的案例,比如《冈仁波齐》《二十二》《我们正年轻》《潮汕风云》,其中有些两百万成本、两百万宣发,最后卖到四千多万。导演们当初在创作时根本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作为宣发人员,我看待一部电影会先把它当成产品。第一,我要判断影片本身是否过硬;第二,要结合市场,评估它在商业上的可能性。如果判断它潜力大,我们就会按照标准宣发流程去执行,规划得更精细,预算也可以拉高。如果潜力有限,那就要考虑及时止损。因为投入更多宣发预算,并不意味着就能带来更好的票房或口碑,两者没有直接关系。

谈到如何找到观众,关键还是要找到适合的“社区”。十几年前我在大麦网时做过《十二公民》,第一轮点映上座率很差。第二轮时我意识到这是一部和话剧观众高度契合的影片,于是调取数据,精准锁定三天内看过舞台剧、话剧的观众群体,做了几波精准投放,结果效果立竿见影,第二轮点映就很成功。这说明大社区内部也能细分,只要找到真正契合的观众群。

另一个例子是《1950他们正年轻》。当时我们没办法做大规模路演,于是转向B站,借用“那兔那年那些事儿”这个爱国主义IP,把老兵讲述的故事和动画片里的小兔子、老鹰形象结合起来,效果非常好。后来又找到乌合麒麟老师,他愿意帮我们转发并设计海报,还吸引粉丝自发包场。其实这些资源并不属于传统宣发体系,但因为找到契合的社群,就能发挥巨大作用。

豆瓣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社区。《1950》上映时,我们团队几乎全年盯着豆瓣的讨论。当时豆瓣“鹅组”互动特别活跃,正好那天系统出了问题,观众无法回复,我们临时搭了一个简易BBS,结果一夜之间就有八百多人注册,这远超预期。

像《大圣归来》《冈仁波齐》都是很典型的案例。《冈仁波齐》的宣发尤其特别。那张主海报,我们做了半年。我们不仅跑电影院,还把路演带到书店,做文化层面的影响。我们还联系到像俞敏洪、高瓴资本这样的机构,把影片推向高端白领和金融群体。影片极简,但能被观众解读出不同含义:有人看到信仰,有人看到西藏奇观,有人看到坚持和团队精神。正是这种多层次的解读空间,让它突破了小成本的局限。

所以说,不是每部片子都有机会。我们必须客观承认,有的电影确实具备潜力,而有的可能性就特别低。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宣发人员,我不能胡说八道。但在跟导演、制片沟通的时候,我都会说清楚,这些经验可以参考,但我只能讲我自己亲身经历过、验证过的东西。

就像歌总说的,我们其实没办法真正看透市场,所以更要把话说明白。发行真的很难,尤其是中小成本影片特别难。我比歌总年轻,可是白头发比他多,就是因为这个行业太难了。不过我还是觉得大家要乐观一点,苦尽才能甘来,跌到谷底的时候,一定会有反弹。

刘歌: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冈仁波齐》的影响力有多大。当时我们有一个合作方,是一位外国导演,他的影片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中国也很有影响力。他来北京合作时,大家都知道外国人喜欢吃烤鸭。吃饭时我问他,还有什么没完成的心愿?他说两件事:第一是想见黄轩,可以安排。第二是想看《冈仁波齐》。问题是,这个片子已经下映了。怎么办?我安排助理跑到三里屯去买碟片,甚至还多买了一张,以防机器坏了。

这说明什么?《冈仁波齐》已经突破了国界,甚至在我意料之外。这个外国导演怎么知道这部片子?他说第一,看过《芳华》,第二,是听中国朋友们不断提起这部电影。

藤井树:这正好说明电影的社会影响力、文化输出的能力非常强。我们观影团还为《冈仁波齐》做过一个活动,主题是“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因为在上海,白领生活压力大,看完这部片子,很多人就会觉得很想去远方,想放下一切烦恼,和自己达成和解。克敏,你怎么看关于影迷社群的观众相对精准,范围有限。但是什么样的事件、话题或偶发契机,能让一部影片突破圈层,进入大众传播?在影片前期的开发阶段,你在选择参投或创作时,会不会把“到底拍给谁看”这件事前置为必修功课?

沈克敏: 您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问从影迷社群到大众传播有没有规律可循。我觉得这个命题大体上是针对高质量的文艺电影。因为我们做文艺片,起点一定是影迷社群。现在口碑越来越重要,连商业片导演都很重视。比如今年《长安的荔枝》,先做了全国前一百场观影团,让核心影迷先发声。

文艺片往往需要引导和解读。核心受众一年进电影院七八次甚至更多,他们能理解作品复杂、细微的人性探讨。只是现在的难点是娱乐方式太多,电影不再是首选。它需要“导读”,当这一群人被打动,再遇到破圈事件,就容易引发讨论。比如《坠落的审判》在北大的发布会,就是一次典型的爆点。

《好东西》是很好的案例。它的物料选择很精准,第一支预告片就是赵又廷问宋佳“我要不要去结扎?”——这一下就把女性观众拉进来了。上映前五天,它的豆瓣分高达9.1,这对国产片来说极罕见。于是先是影迷,再到文艺青年,然后扩散到一二线城市有消费能力的女性群体,就这样一步步铺开。

它的成功还在于提供了“群体情绪价值”。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嘴替电影”,即替观众发声,帮助他们宣泄情绪。《好东西》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我们自己的案例是《周处除三害》,豆瓣8.4分,刚好卡在春节档之后的春季档青黄不接的时间点,也因此成为当时华语电影的最高分,这同样为后续传播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类影片都是从高口碑开始,逐渐引爆市场的。

现在,影迷社群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帮你发声”,尤其在小红书、豆瓣这样的平台上非常关键。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点映阶段如果口碑高,越早开分越有利;但如果反馈不好,就可能直接“点死”。一旦分数太低,很难再有后续市场。因此,点映策略对小成本、作者型影片尤为重要。

同时要注意,电影节或影迷场的反馈并不等于大众市场。影迷场很容易营造出一种“虚假繁荣”的氛围,好像观众普遍喜爱。但走出电影节面对真正的市场,反馈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也是文艺片经常面临的困境。

对于新人导演来说,首作的意义不一定是直接打入大众市场,而是能否被核心影迷群体接纳。如果宣发能帮助导演被精准的观众认识,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功。毕竟第一部作品本身就是导演从光环走向现实的祛魅过程,要独立承担创作、资金和制作的全流程。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电影节嘉奖或业内认可,再被推向合适的观众群体,其实已经是非常扎实的第一步。

藤井树:我想请问坦克,怎样才能帮助影片找到真正精准的观众?

坦克: 我的观察是,还是要通过点映让更多普通观众先看到影片。尤其是要进行大规模点映。过去的百城点映、每城一两家影院的模式,只适合第一轮;到了第二轮、第三轮,就必须扩大到三千、五千,甚至上万场点映。

虽然移动互联网让口碑发酵更快,但观众现在更谨慎,他们需要时间甄别口碑的真假。与此同时,随着消费成本的增加,以前观众一年可能看二十场电影,现在可能只看两场,所以他们的行为更慎重。点映就需要一轮一轮扩大规模,逐渐覆盖更多观众群体。

藤井树: 所以你的意思是,中等体量的影片尤其需要依靠点映来扩大观众基础?

坦克: 是的。全民级大片,如《哪吒2》《战狼2》《长津湖》,到后期几乎脱离了宣发控制,靠路人自发传播也能获得高票房。但小成本影片不同,比如《隐入尘烟》《冈仁波齐》,最初票房预期只有几百万,通过口碑传播才能一路突破到上亿。这样的影片,核心影迷群体大概五百万观众就足以撑到一亿票房。

而对于中等体量的影片,如《周处除三害》《好东西》,它们带有一定的类型化、商业化元素,不是纯文艺片,所以能够突破更多圈层。比如,《周处除三害》起初预期一亿左右,《好东西》对标《爱情神话》,可能预期两三亿,但通过点映与宣发策略,最终实现了七八亿的成绩。如果不是疫情影响,甚至有可能冲到十亿以上。

滑动浏览↑







观众提问与交流环节:

观众:刚刚老师们都分享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我想听一听翻车的案例。

刘歌:其实翻车的比成功的多。我个人觉得在论坛里讨论成功案例,不如讨论翻车案例更有价值。刚才就着坦克说的点映,其实大家最近忽略了一个问题,以前的点映真是点映,现在都是“线映”了。有的点映一上来就占15%的排片,对档期的伤害很大。比如一些中小影片预期在五六千万左右,突然来一个十五个百分点、十亿量级的片子,就把整个档期打乱了。

我们以前做过一个点映项目,本来我的意思是点七天,结果导演坚持点三天就停,等周五再上映,说要给影片和粉丝一个发酵时间。大家要记住一句话:好事传得慢,坏事传千里。结果周一到周四,口碑就反向发酵,说不如导演前一部作品,甚至一片倒戈。宣发陷入困扰,排片直接从20%掉到10%。影院经理是很重要的晴雨表,他们有自己的传播渠道,一旦说片子不太好,马上就影响了上座率。这个点映,最后成了灾难性的“点穴”。这就是典型的翻车案例。

藤井树:是的。刚才歌总说影院经理都是自媒体,影院经理自媒体的代表董小姐也在现场,董小姐跟我们分享两句你的切实案例吗?

董小姐(影院自媒体代表):确实,点映场,尤其是国产电影,我一般都会看。看完后会在影院经理群里交流,这片子怎么样,好不好卖。也确实有点映“点死”的案例。比如暑期档某个大导演的片子,我个人很喜欢,但我就判断普通观众不会喜欢,于是在群里提醒不要周末排太多,结果最后确实是滑铁卢。

当然,也有点映特别好的情况,看完后大家就热烈推介,列出影片优点,群里讨论得特别兴奋。当然也会有激烈吐槽。点映点好了能加分,点差了可能下一周就没排片了。

以前疫情前看片机会多,后来发行公司顾虑太多,说担心提前看片会被挑毛病,在网上发酵出负面影响,所以就不给看片了。但我不太认可这种做法。影院经理其实是最希望片子好的。即便影片有些小问题,只要整体不错,我们也会在宣传时挑好的方面推给观众。现在不给看,就只能等首日观影。很多影院经理都会自己去看第一场,根据质量来决定第二天的排片。

其实,只要片子好,影院经理每天都会愿意给它排片。市场不会辜负一部好电影,但也不会放过一部烂片。

回到出发点,在初心中找到未来。

如有任何困惑

请随时拍拍我们

吴天明青年电影展组委会

官方网站:

https://www.cff.net.cn/wtm/

咨询邮箱:

WTMFF2025@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好消息:广东这条城际铁路可研获批并启动招标工作!全长71.6公里

好消息:广东这条城际铁路可研获批并启动招标工作!全长71.6公里

交建动态
2025-09-18 20:30:15
60岁蒋雯丽现状:定居英国,素颜合照显脸垮,一代女神终于也老了

60岁蒋雯丽现状:定居英国,素颜合照显脸垮,一代女神终于也老了

冷紫葉
2025-08-13 00:39:53
48:47,美国投票结果出炉,特朗普收到噩耗,他要支付351亿巨款

48:47,美国投票结果出炉,特朗普收到噩耗,他要支付351亿巨款

标体
2025-09-18 18:35:12
仅播6集,播放量轻松破亿,终于有值得熬夜狂追的国产剧了!

仅播6集,播放量轻松破亿,终于有值得熬夜狂追的国产剧了!

易同学爱谈娱乐
2025-09-18 08:39:10
全智贤爆火韩剧《暴风圈》,辱华剧情离谱到无语,遭中国网友抵制

全智贤爆火韩剧《暴风圈》,辱华剧情离谱到无语,遭中国网友抵制

碳基生物关怀组织
2025-09-19 12:57:33
断供多了,轮到银行慌了!

断供多了,轮到银行慌了!

金投网
2025-09-19 16:19:52
iPhone17ProMax深度体验,确实比iPhone16ProMax更炸裂

iPhone17ProMax深度体验,确实比iPhone16ProMax更炸裂

3C毒物
2025-09-19 00:07:56
男演员李明德被曝将在酒吧演出复出,曾因酒后砸车被判6个月赔偿20万,酒吧工作人员:充卡3000元能观看

男演员李明德被曝将在酒吧演出复出,曾因酒后砸车被判6个月赔偿20万,酒吧工作人员:充卡3000元能观看

扬子晚报
2025-09-19 07:24:44
坚决站队美国?李在明摊牌了,韩国会一直跟着美国走

坚决站队美国?李在明摊牌了,韩国会一直跟着美国走

大国纪录
2025-09-19 23:08:56
不出意外,下赛季最佳一阵就是这5人了!

不出意外,下赛季最佳一阵就是这5人了!

老骾体育解说
2025-09-19 14:54:45
2016年,四川妹子远嫁沙特富豪,生混血宝宝,丈夫承诺只娶她一人

2016年,四川妹子远嫁沙特富豪,生混血宝宝,丈夫承诺只娶她一人

史韵流转
2025-09-19 08:27:28
不给稀土就不让中国航班落地,美方话音刚落,中国大量抛美债!

不给稀土就不让中国航班落地,美方话音刚落,中国大量抛美债!

芭比衣橱
2025-09-19 15:09:16
清朝灭亡后,李莲英姐姐才敢说出实情:慈禧其实不是病死的!

清朝灭亡后,李莲英姐姐才敢说出实情:慈禧其实不是病死的!

蜉蝣说
2025-09-16 11:23:23
清华晨跑队刘小平老师不幸去世,年仅50岁!

清华晨跑队刘小平老师不幸去世,年仅50岁!

双一流高校
2025-09-20 00:07:49
坦白的说,外蒙作为一个国家,已经丧失了所有希望

坦白的说,外蒙作为一个国家,已经丧失了所有希望

全金猫眼
2025-09-18 06:12:00
仅4天,国家再出手!揪出“夺命化骨水”幕后黑手,下场快人心

仅4天,国家再出手!揪出“夺命化骨水”幕后黑手,下场快人心

泠泠说史
2025-09-19 16:55:35
男子给小35岁情人转1340万,66岁妻子起诉返还:自己曾省下工资支持他东山再起,第三者生活奢侈配备多名佣人

男子给小35岁情人转1340万,66岁妻子起诉返还:自己曾省下工资支持他东山再起,第三者生活奢侈配备多名佣人

极目新闻
2025-09-18 21:25:37
无论你卖房还是不买,它都要回暖了!地产不是夕阳,是回归常识!

无论你卖房还是不买,它都要回暖了!地产不是夕阳,是回归常识!

阿离家居
2025-09-20 04:35:30
让三追三!吉达国民3-3利雅得新月,德米拉尔补时绝平

让三追三!吉达国民3-3利雅得新月,德米拉尔补时绝平

懂球帝
2025-09-20 04:18:10
原来这两位央视主持人是夫妻?低调了20年,如今一家三口太幸福了

原来这两位央视主持人是夫妻?低调了20年,如今一家三口太幸福了

古木之草记
2025-09-12 20:02:17
2025-09-20 06:35:00
导筒directube incentive-icons
导筒directube
导演宇宙漫游
7255文章数 1055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财经要闻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家居
旅游
教育
房产
军事航空

家居要闻

公共艺术 限时体验打造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教育要闻

分层教学就是搞歧视?家长和老师激烈争论

房产要闻

全民撑广州,不止于赛场!与“有态度”者共筑城市骄傲

军事要闻

卫星图像显示以军坦克集结加沙城周围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