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2025年即将在9月19号举行的长春航展,很多人都在关注,而最近有人已经在静态展示区看到了一架特殊的歼-20S。
它身上的编号竟然是“CB10300”!懂行的人肯定都知道,“CB”是行业特殊编码,“10”代表第十个生产批次,“300”就是第三百架。
这意味着歼-20的产量已经突破300架,这个数字在全球双发五代机里都是顶尖水平,可随着照片曝光,也有不少人开始猜测是不是歼-20会不会要停产了呢?
内容图片
对此,咱先看看这么多战斗机,我们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其实从只能仰望国外战机,到如今拥有三百架五代机,中国空军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空军的装备还以歼-7、歼-8为主,那时候美国F-22已经在研发,两者差距肉眼可见。
当时航空人心里憋着一股劲,咱们不能一直落后,必须搞出自己的先进战机,可研发之路哪有那么容易,光是发动机就让大家犯了难。
最初研发歼-20时,没有合适的国产发动机,只能用俄制AL-31F,这就像孩子跑步借别人的心脏,处处受限制,试飞时总不能放开手脚。
所以为了能够不再受制于人,研发人员都铆足了劲增进技术,直到国产涡扇-10B发动机研发成功,歼-20终于有了“中国心”,后来试飞那天,看着战机平稳升空,不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再等到涡扇-10C、WS-15发动机问世,歼-20的性能一步步提升,WS-15更是厉害,让战机挂载弹药还能以1.5马赫超音速巡航,比美国F-35都快。
不过发动机的突破,只是中国航空工业进步的一个缩影,真正让人自豪的是,咱们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可光有技术还不够,要造出三百架战机,还得有高效的生产线,成飞的生产线阵仗和效率都很让人惊叹。
而且在这生产线上,3D 激光定位系统每秒能扫描百万次,智能机械臂焊接时,温度波动控制得相当精准。
这么一来,歼 - 20 机体制造周期缩短了 60%,装配精度还提升了好多倍,所以歼20的产量才会达到现在的高度。
不过说实话,歼-20的初代机型现在确实不怎么增产了,但依旧坚守岗位,它的隐身性和机动性,对付不少国家的战机还是降维打击,用来守护领空再合适不过,要是这会儿就把它全换掉,实在太浪费。
而歼-20A这位新成员,本事可比老大哥更全面,它的光电传感器进行了升级,以前只能对空探测,现在跟F-35的系统差不多,空中、地面目标都能盯得住。
可以说,从专门打空战到能兼顾对地打击,歼-20A成了多面手,这也让中国空军的作战选择更多了。
不过最让人惊喜的还是歼-20S,全球首款双座五代机,可不是简单加个座位那么简单,前座飞行员专心开飞机,后座专门指挥无人机,一次能管6到8架攻击-11,侦察、干扰、攻击都能干。
西北基地测试时,它带着无人机完成了复杂任务,这种有人机带无人机的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空战思路。
而中国能在这方面走在前面,也说明咱们的航空技术,已经从跟跑慢慢变成领跑了,所以说到底,歼-20能造这么多,背后的底气藏在产业链里。
像是发动机、雷达这些核心部件,全是咱们自己造的,不用看别人脸色的同时,产能也很稳定,成本也能控制住。
再加上咱们的实际需求,上世纪引进的苏-27、歼-7这些老机型陆续退役,周边日韩澳又买了不少F-35,歼-20得赶紧接棒。
这种供需匹配、技术自主的情况,才能支撑起每年100多架的产能,换别的国家还真不一定能做到。
但是至于歼-20会不会面临停产,我估计还得有段时间,毕竟现在全球能独立研发五代机的,也就中美俄三家,咱们还是唯一量产双座五代机的国家。
而且未来歼-20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歼-20A和S肯定还会继续量产,慢慢完善有人机和无人机协同的体系。
说不定以后还会有舰载版,配上福建舰,咱们的航母战力又能上一个台阶,隐身战斗轰炸机也在研发路上,所以长远来看,中国航空工业的路只会越走越宽,未来守护蓝天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