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趣君
“在强监管的证券行业,因“推介虚假金融产品”被直接处罚的案例并不多见。”
近日,四川证监局对华安证券成都东大路营业部及其员工田柯开出一纸罚单,缘由罕见且令人震惊——该员工竟向客户推销虚假金融产品,不仅谋取不正当利益,还直接导致客户重大经济损失。而该营业部也因未按规定对员工廉洁从业情况作有效评估,双双领罚。
这起事件迅速流传开来。毕竟,在强监管的证券行业,因“推介虚假金融产品”被直接处罚的案例并不多见。但它恰恰暴露了部分券商在基层管理和廉洁监督上的明显漏洞——而这类漏洞,一旦被利用,买单的往往是普通投资者。
营业部与员工“双罚”
虚假产品骗局浮出水面
根据四川证监局披露的信息,华安证券成都东大路营业部员工田柯在执业过程中存在两项严重违规:
一是向客户推销了虚假的金融产品;
二是通过这一行为谋取了不正当利益,并最终导致客户承受重大损失。
监管机构并未披露这款“虚假金融产品”的具体名称、类型以及所承诺的收益,也未公开涉及的资金规模和客户人数。但“重大损失”的表述,已显示出此事后果的严重性。
与此同时,华安证券该营业部本身也因为未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和廉洁从业管理要求,未能及时发现、评估并遏制田柯的行为,同样被追究责任。
这反映出,问题不只出在一线员工个人道德风险上,更暴露出券商分支机构在管理监督机制上的失灵。
为何说这次处罚“罕见”?
在证券行业中,监管处罚并不少见,但直接因“推介虚假金融产品”被罚,却属实属罕见。
以往券商被罚,多集中在研报不合规、开户程序不严谨、融资融券风控不到位等“技术性”问题上。而这一次,事情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它不是操作失误,而是涉嫌欺诈。
换句话说,这已超出了普通业务违规的范畴,直接触碰了金融销售的道德红线与法律底线。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类行为往往具有很强隐蔽性。违规者通常利用客户对证券公司、对执业人员的信任,通过虚假宣传、伪造合同、甚至私刻公章等方式推动资金流向非合规产品或根本不存在“产品”中。
一旦资金链断裂或骗局败露,投资者追索无门,券商品牌声誉也将严重受损。
券商分支机构的风控漏洞正在暴露
这起事件虽是个案,却指向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问题:
券商在分支机构层面的员工行为管理,是否跟得上业务扩张的速度?
最近几年,证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部分营业部为冲业绩、提收入,强压销售指标,弱化合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营销人员的行为监督。
而另一方面,理财客户往往基于对“券商”这块牌子的信任,容易放松警惕,不仔细核实产品真实性和销售人员资质,这也给个别动机不纯的员工提供了可乘之机。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证监局这次处罚的并不仅是员工个人,还包括营业部本身。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监管信号:
金融机构必须对其员工的行为负起主体责任,内部控制和廉洁从业评估绝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2025年以来至少10家券商因廉洁问题被处罚
从2025年初至今,已有10家券商因廉洁从业相关问题接到监管罚单。频率之高、范围之广,近年罕见。
这显示监管部门正在全面加强对证券行业廉洁运营的穿透式监管,尤其聚焦在以下几个重点领域:
员工行为监控:是否实施有效评估、审计和问责;
利益冲突防范:是否建立机制防止员工利用职务牟取私利;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否确保产品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匹配;
内部举报与溯源:是否具备及时发现问题并阻断的操作路径。
监管趋严的态势已经非常明确。可以预见,接下来各大券商必将重新审视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尤其在分支机构的执行层面加强督查。
投资者如何避坑?监管提示:查牌照、辨账户、核实产品
面对仍然复杂的金融市场,普通投资者该如何保护自己,避免落入“虚假金融产品”的陷阱?
四川证监局也在此次事件中再次呼吁:投资者应主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查机构牌照、辨资金账户、核产品编码等方式,自觉远离非法证券活动。
具体来说,可以做好以下几件事:
1、核实销售人员和平台资质: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查询从业人员信息,确认其执业机构和登记状态是否正常。
2、警惕超高收益承诺: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但凡打着“保本保收益”“稳赚不赔”旗号的,几乎都可判定为骗局或违规销售。
3、确认资金划转路径:正规金融产品的资金收款账户必须是产品托管银行或证券公司官方账户,绝非个人账户或非持牌机构账户。
4、通过官方渠道验证产品真伪: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公司官方APP、客服热线或线下营业部核实产品编号、发行方等信息,切勿仅凭营销人员一面之词就转账购买。
5、保留所有销售过程记录:包括合同、推介材料、通话录音、微信沟通记录等,一旦发生纠纷,这些都是维权的重要证据。
回过头来看这起事件,从员工个人道德失范,到营业部管理监督缺位,再到行业整体迎来廉洁监管风暴——每一个环节都在提醒我们: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而信用的基础是合规与透明。
无论券商还是投资者,唯有真正重视规则、清醒认知风险,才能在市场的浪潮中行稳致远。而监管的“牙齿”愈显,也正是为了一个更干净、更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
来源:用益财视综合自上海证券报、财联社、证监会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