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慕尼黑车展,发生了神奇的一幕。
先是欧洲车企的发言人出来喊话,“我们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并将不惜一切代价(by all means)捍卫这一地位。”还补充说自家的电动汽车已经跻身顶尖行列,不惧怕中国企业的竞争。
比亚迪对这一言论做了回复,表示“西方竞争对手仍未追赶上电动汽车技术”,还表示“即使一些品牌正在迎头赶上,我认为我们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意思是你没追上,即使是开始追了,也没我们跑得快,只会越追越远。
老实说看到这一幕,功夫汽车相当懵。过去的几十年,一直讲的都是我们在追赶外国技术,怎么不知不觉间攻守易型了?
比亚迪的自信能站住脚吗?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1)国内小猫咪,国外大鲨鱼?
提起比亚迪或者其他的国内头部车企,大家或许会认可它们的产品,却很难认可它们是非常强大的跨国巨头。原因倒也不复杂,国人都是看着这些企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很难心生“敬畏”。甚至很多时候,比亚迪、吉利这些都是大家调侃的对象。
但在国外,可不是那么回事。
在慕尼黑国际车展上,比亚迪宣布,自己的欧洲门店将在今年年底突破1,000家,车型阵容会扩充至13款,而两年前只有6款。
全新的海豹06 DM-i(参数丨图片)旅行版(国外叫Seal 6 DM-i Touring)正式亮相,售价是37990欧元起(约合人民币31.6万元)。这款车的综合续航里程是1,350公里,这个数据立马成为车展以及当地媒体的传播焦点。
这样的动作,再加上对于欧洲企业“挑衅”的回应,是否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家绝对的巨头?比如你作为一家欧洲传统厂商,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突然有一家企业跳了出来,宣布年底之前门店数量翻一倍,车型数量也要翻一倍,你怕不怕?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今年7月份,比亚迪欧洲销量达到了13,503辆,同比激增225.3%。市场份额是1.2%,首次超越了特斯拉。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在欧洲可不止是卖便宜的代步车。比亚迪ATTO 3(国内元PLUS)是起售价是3.8万欧元,ATTO 2(国内元UP)是起售价是2.9万欧元,海豹EV的起售价则是4.49万欧元,甚至比特斯拉Model 3还贵。
这是比亚迪在欧洲市场最畅销的三款车,可都不便宜。要知道宝马三系的欧洲起步价也只有3.8万欧元,大家会觉得三系是低端车吗?
从深圳到慕尼黑,相隔了近1万公里。然后这家漂洋过海的企业消费飞速增长,门店如雨后春笋一样起来,确实够吓人。
(2)从严防死守,到不怕抄?
当然了,说国内车企在新能源技术层面赢过欧洲车企,本来也没什么悬念。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厂商,有六家在中国。全球转速最高、功率最大、效率最高的电机,也基本都是国产的。至于专业的电动化平台,国内车企也大幅度领先。
但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恐怕还是对待技术的态度。
在过去,国际车企对于技术绝对是“严防死守”。 在合资车企成立时,其实都有明确写入合作开发新车型、培育本土技术能力的条款,但实际上外资基本不会推动,更倾向于将合资企业变成纯制造基地。
几经交涉之后,外资方也会强调各种 “实际困难”,最终相关项目基本由外资方的工程师主导,中方工程师很难实质性参与项目开发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市场换技术”多年,国内企业收获渺渺的关键。
甚至还发生过这样的事,在某些技术领域,中国企业与外资合资后,外方以加强生产质量管理为由,强行解散中方原有的二、三百人研发团队。技术团队完全打散,研发工程师要么离职,要么被安排到售后、管理等领域,直接从技术层面“断根”。
外方不仅对技术输出严格管制,连成品的产品也会限制。一旦发现国内车企有新的突破,外资企业时不时会来一轮“卡脖子”,卖得好好的突然核心零部件“断供”,这样的事也时有发生。
但到了中国车企“逆袭”,味道似乎就变了,完全是“慷慨解囊”。零跑与Stellantis 集团合作,就直接明确了有技术输出条款。大众直接与小鹏联合开发电动化平台,技术基础由小鹏提供。最近传出消息,奥迪会引进智己的平台,这也视为两者合作的延续。
相比老外的“严防死守”,国内车企似乎并不怕被抄,完全是明牌打法。
(3)既是自信,也是辛酸?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核心还是比亚迪说的,即使外资企业开始追了,也没我们跑得快,只会越追越远。但这样“自信“的背后,其实是满满的辛酸。
为什么不担心老外追上,其核心原因还是,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已经扎根国内。以特斯拉为例,在引入中国供应链之前,连生存都很困难。因为产出的车型不仅价格高,生产效率低,还有做工粗糙、品控差的问题,压根没有竞争力。
国产之后一切都变了,成本大幅降低,每30秒就能下线一辆新车,做工细节也在持续改进优化。这也是国内车企自信的关键,老外即使学去了技术,离开这片土壤也生存不了。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多的技术人才,支撑不了庞大的产业链。
另一方面,就是辛酸了。我们国人太能卷了,产品升级的速度太快。第一代平台老外还没消化完,可能第三代平台就已经出来了,”抄“过去的永远是落后的技术。
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插混车型的亏电油耗极限,大概就是4.3L/100km左右。比亚迪DM-i出来,立马就做到了3.8L/100km,这已经提升了12%。结果几年后第五代DM出来,又提升了22%。这样的速度,让习惯了”慢工出细活“的欧洲车企怎样追?
当然了,要做到这些,背后也是无数的技术人员在夜以继日加班。这是无法改变的现状,却也是越来越好的见证。
(4)功夫拍案
比亚迪面对欧洲车企的”凡尔赛“,还真不是狂妄自大,而是确实有实力。在电动化技术层面,国内车企确实已经取得领先,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一旦国内企业取得技术领先,似乎再没有被反超的,服装、家电、手机如此,相信汽车也不会例外。或许这就是国人的宿命,唯有各行各业都傲视全球,才能慢慢放缓脚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