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在网文世界里,原创可能比抄袭更危险?
这不是玩笑。2025年4月,番茄小说的作者许仙,因为用了自己早年未签约的“废稿”内容写新书,被平台判定为“自我抄袭”,不仅追回稿费,甚至禁止解约。
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平台头部IP《十日终焉》深陷抄袭外界作品的汹涌质疑时,却安然无恙,甚至平台反而下架了指控它抄袭的原创作品。
这种“抄人的书在赚钱,被抄的书在坐牢”的魔幻现实,正在我们眼前上演。
一、《十日终焉》:82万人打9.9分的“神作”为何争议缠身?
《十日终焉》无疑是近年最成功的网文之一。
这部由“杀虫队队员”创作的小说,在番茄小说上连载后,长期霸占榜首,收获了超过82万人打出的9.9分,完结时甚至登上微博热搜第二。
但它也是争议最大的作品之一,被许多读者和业内人士指责“融梗”甚至抄袭多部日本经典智斗漫画。
网友列出的“调色盘”显示:
书中“喜怒哀乐四情扇”的游戏,其核心规则、逻辑框架甚至最终走向,都与日本漫画《赌博默示录》中的“剪刀石头布”情节高度重合。
作品的整体死亡游戏设定,与《诚如神之所说》《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等作品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
面对质疑,作者多次坚决否认,表示很多被指抄袭的作品自己“从未接触过”。
然而,有网友发现作者曾将疑似被抄袭的早期作品《上帝们的那些事儿》加入书架并关注原作者动态,这让其否认显得有些苍白。
⚖️ 二、“双标”操作:原创下架,“太子爷”无恙
真正将事件推向高潮的,是平台一系列被指“双标”的操作。
先是“自我抄袭”争议:作者许仙因使用自己未签约的旧稿被重罚,平台追回稿费且禁止解约,被网友质疑规则霸道。
继而“反向维权”:当网友质疑《十日终焉》抄袭十年前冷门作品《上帝们的那些事儿》时,平台未对《十日终焉》采取任何措施,反而以“抄袭”为由下架了原创作品《上帝们的那些事儿》。
原创者艰难申诉:《上帝们》的作者杨建东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提交各种时间戳、版权证明等材料自证清白,才艰难地让作品恢复上架。
这一系列“魔幻操作”让读者和作者哗然:平台对弱势作者重拳出击,对能带来巨大流量的头部IP却极尽包容甚至维护。
《十日终焉》被戏称为平台的“太子爷”,其巨大的商业利益(包括周边衍生品开发)可能是其受到保护的原因。
三、“融梗”还是抄袭?维权的困境在哪里?
《十日终焉》的争议,核心在于网文界“融梗”与“抄袭”的模糊界限。
“融梗”:通常指未逐字照搬,但借用了他人作品中的故事桥段、情节逻辑框架等核心元素。它比抄袭更隐蔽,难以用明确标准界定。
法律认定难: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具体表达”,而非“思想”。只要不是整段复制,仅借鉴情节框架、人设,在法律上很难被认定为抄袭。
这正是《十日终焉》即便陷入如此大的风波,依然难以被“实锤”定罪的原因。维权者往往面临举证难、成本高、周期长的巨大困境。
四、谁在纵容?流量至下的平台利益法则
平台为何常常在抄袭争议中“选择性失明”?答案或许藏在“流量至上”的商业模式里。
网文平台依赖海量内容和用户停留时长生存。一部像《十日终焉》这样的头部作品,能带来巨大的流量和付费转化。
对其采取下架等处罚措施,意味着平台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只要抄袭争议没有铁证到无法回避,或引起毁灭性舆论,平台出于经济利益考量,更倾向于“冷处理”甚至保护头部作品。
这种“重流量,轻版权”的失衡状态,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创作生态。原创者寒心,模仿者得利,长此以往,谁还愿意苦心孤诣地去创新?
五、出路何在?保护原创才能守护网文的未来
破解困局,需要多方努力:
平台尽责:平台不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需建立更透明、公正、一视同仁的审核与维权机制,平衡商业利益与版权责任。
法律明晰:司法实践需更积极探索,对“融梗”等“高级抄袭”形式形成更清晰的认定标准和案例指引。
技术赋能: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强化版权比对,从源头减少抄袭和违规内容。
读者觉醒:作为消费者,读者用点击和订阅投票。支持原创,抵制有抄袭争议的作品,能让市场自发形成正向筛选。
你对网文“融梗”怎么看?你认为平台在处理此类争议时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