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2025年9月19日,昆明滇池湖面上,7座蓝灰相间的“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静静矗立、有序作业——富含蓝藻的湖水被源源不断吸入舱体,经核心技术分离后,清澈尾水汩汩回补湖中,浓缩藻泥则被收集待资源化利用。截至目前,这批平台投运已满一周年,累计向滇池回补达标清水1.3亿立方米,相当于5.2万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为“高原明珠”滇池的水质改善与生态复苏筑牢了“水上屏障”。
作为滇池“藻水共治”体系的核心装备,平台的诞生源于滇池长期的蓝藻治理困境。2024年,中交集团所属中交生态环保院依托流域治理与环保装备研发优势,为滇池量身定制的“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正式投运,标志着滇池治藻迈入规模化、智能化、资源化的新阶段。
这批平台船以“四大技术突破”,破解传统治藻“打捞慢、处理难、成本高”的痛点。
其一,规模化集群部署:依滇池蓝藻富集特点,在福保湾、新河湾等重点区域布设7座平台,日均处理能力总计45万立方米,形成国内最大水上“藻水共治”集群;其中福保湾平台日处理20万立方米,是国内处理规模最大、集约程度最高的藻水处理专用设施。
其二,超级“滤藻”效能:搭载自主研制的石墨烯藻水微滤装置,单次过滤即可实现蓝藻及悬浮物去除率90%以上,处理后清水达地表湖库Ⅲ类水标准,直接回补滇池,宛如给滇池装上“超级净水器”。
其三,灵活机动与绿色低碳:采用全离岸式设计不占土地,可根据蓝藻分布灵活调遣,一年来累计执行应急处置任务50余次,为20余片蓝藻易富集区域提供保障;同时配备“岸电+新能源”动力系统,全程零碳排放、无二次污染。
其四,一体化治理体系:构建国内首创的“原位净化-内源削减-生态循环”闭环体系,覆盖藻水分离、尾水回补到藻泥利用全流程;高浓缩藻泥经无害化处理后加工为生态有机肥,滇池西山下的花圃中,藻泥营养土滋养的三色堇、玫瑰长势旺盛,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目前,7座平台形成治藻集群,或固定,或移动,犹如水上“生态卫士”日夜守护滇池。“我们不只是在做蓝藻打捞,更是在做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中交生态环保院项目负责人咸义介绍。
“藻水共治”平台投入一年来,治理成效既体现在硬核数据,更融入百姓生活中。2025年一季度监测显示,滇池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降至55.8,由去年同期“中度富营养”转为“轻度富营养”;水体透明度从0.36米提升至0.91米,增幅达152.8%。“往年这时湖面常漂绿膜、味儿大,今年水清了,傍晚来散步、跳广场舞的人都多了!”滇池畔市民杨女士感慨。如今,滇池沿岸湿地公园里,市民休闲漫步、孩童在亲水平台嬉戏,鸥鹭不时掠过湖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中交生态环保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李龙介绍,团队正深化“藻水共治”技术,计划进一步推动装备升级改造,同时降低能耗、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我们正把滇池‘藻水共治’模式适应性改造,推广到其他湖泊治理中,实现‘河湖共治、一湖一清’。”李龙说。
从“一湖一策”到“全域联治”,滇池的治理经验为云南其他高原湖泊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和运营模式。在异龙湖,中交团队定制“水下森林”修复方案,通过重构沉水植物群落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在杞麓湖,推进控源截污与生态廊道建设,有效削减面源污染。科技赋能正在擦亮每一颗“高原明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