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兄弟》
歌声里的川渝文化自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成渝兄弟》就是这样一部唱出了巴蜀文化自信风貌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豪迈步伐的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本评论拟站在更高、更宽、更远的视角,深化对该作品的既有评议。
《成渝兄弟》(黎强词,王富强曲)歌谱
今年恰逢“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五周年,有着“多栖高产作家”之美誉的四川歌曲作家王富强与重庆音乐人黎强联袂打造的原创音乐作品《成渝兄弟》,犹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巴蜀篇章中的一颗明珠闪现,既引来QQ音乐、酷狗音乐等主流音乐平台和大众媒体的关注与喜爱,也引发诸如《成渝兄弟齐唱,共谱西部新时代乐章!》《成渝兄弟的歌声:豪情与共的华夏之美!》《〈成渝兄弟〉:歌声里的川渝情谊与文化交融》等系列评论文章。既有评论大多从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家国情怀、兄弟情谊等层面进行了零散的、浅表的评议,鲜有从政治站位、理论高度、思想深度、现实温度、未来向度等维度全面揭示《成渝兄弟》内蕴的巴蜀文化自信自强元素和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唱好“双城记”的社会效益。
从政治的高度和理论的深度看,《成渝兄弟》唱出了新时代文艺创作高扬党性和人民性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信
音乐等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具有精神文化、意识形态特有的政治功能,尤其在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文化背景下,对传播一政党一阶级的政治主张、激发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凝心聚力作用。无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史上的《马赛曲》《国际歌》,还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红米饭南瓜汤》《十送红军》等革命音乐,无不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思想、方针政策和激励鼓舞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的革命斗争提供了难以估量的精神力量和情感支撑。空气中每每飘荡“吃着一样的米,唱着一样的戏,从小到大最熟悉的是蓑衣斗笠;逛街春熙路,玩耍十八梯,一把爆米花哟,哥俩越吃越安逸……”这脍炙人口、旋律优美的《成渝兄弟》歌声,听者无不被激发出成渝两地人唱好“双城记”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信。这种自觉与自信中,蕴含着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深刻的党性和人民性思想。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观的本质属性。坚持党性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的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理念在《成渝兄弟》的创作中得到了生动诠释。透过网上网下、大江南北对这首歌的“追捧”和热议,可以感觉得到,《成渝兄弟》既唱出了巴蜀儿女凝心聚力唱好“双城记”的文化自信与豪迈,也唱出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高扬党性和人民性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信。
从思想的深度和现实的温度看,《成渝兄弟》唱出了川渝人基于真正文化自觉的文化自信自强
音乐艺术作品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铭刻了一段人文历史,绽放了一种基于真正的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自强,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温度。所谓真正的自觉,是指生活在共同地域的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他者”文化的长处和缺陷基础上,具备正确处理文化之交流、融通、创新、发展等一系列关系和问题的意识状况、精神境界。即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建立在真正的文化自觉基础上的积极心理才可能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自强,即指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或一地域一群体的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践行与努力。《成渝兄弟》的词曲思想智慧和演唱艺术,既唱出了巴蜀儿女基于共同记忆的自我意识与文化自觉,又再现了当下巴蜀儿女牢记“祖训家风”,唱好成渝“双城记”的情感纽带和精神风貌。
《成渝兄弟》词曲中,“同样的衣”“同样的礼”“老故事”“老黄历”“老规矩”“老童谣”“老屋基”“老户籍”“祖训家风不忘记”等新鲜活泼、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话语和优美旋律,以强烈的人民性品格,抒发出成渝文化同脉,巴蜀同根的集体记忆和挥之不去的“乡愁”。无疑,从思想的深度和现实的温度看,《成渝兄弟》唱出了川渝人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文化自信自强。
透过《成渝兄弟》唱出的文化自信可望:更多音乐创作精品将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唱好“双城记”
文艺为民族铸魂、为时代立传。文艺工作者之“德艺双馨”,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说教,而是始终把自己的创作与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心紧密联系在一起。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成渝兄弟》这一为“唱响双城”专门打造的原创音乐作品,透过其词曲表象,可感受到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文艺音乐领域的创造力和自信力。
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言为心声”“歌为心曲”,最易于入耳入脑入心。《成渝兄弟》兼有激情与深情、理性与感性、历史与现实之丰富内涵和情愫,以铿锵的明快节奏、时尚的抒情旋律和鲜明的地域风格,不仅唱出了历史上的川渝人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勇往直前的自强精神,也唱出当下和未来的川渝人将携手抒写成渝共同发展新篇章的高昂气质,更唱出了川渝文艺工作者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而抒情抒怀的自觉自信自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厚植巴蜀文化根脉、增强巴蜀文化影响力、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等重要战略指引下,更多的川渝文艺工作者将携手“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为成渝建设“实力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创造出更多精品力作,赋能成渝唱好“双城记”。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化自信自强的内生逻辑及推进路径研究》(23BKS0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董朝霞近影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董朝霞(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