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法国网友发帖说:“西方历史我们自己都不信,中国人怎么可能相信?”
这话真有点意思,差点把人逗乐了,乍一听好似是在开玩笑,细琢磨这背后并非是单纯的自嘲。
它戳破了一层窗户纸,把历史叙事权和文化自信这个话题,用最直接的方式摆上了台面。
这位法国老兄还补充道:“看看中国文物与西方文物的拍卖价格,资本早就用脚投票了!”
这视角简直是清流中的泥石流,话糙理不糙。
一位在德国教书的历史爱好者就留言:我们对中世纪一个修道院怎么酿啤酒的记录,都比对某些所谓‘伟大罗马皇帝的生平记载要详实。
很多经典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突然冒出来的,中间几百上千年的流传记录一片空白,这你敢信?
以往西方掌握话语权之际,无人敢公开质疑这种“断代史”的缺陷。可现在大家都能上网了,信息一对比,疑问自然就来了。
而真正给出诚实答案的,不是学者,而是资本。资本对机会极为敏锐,它们不会为毫无根据的故事投入资金。
我们不妨看看全球顶级拍卖行里的价格,一件宋代的汝窑小笔洗,能拍出2.94亿港币;一只明代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成交价2.8亿港币。
这些价格的背后,存在着清晰的传承记录以及不容置疑的实物证据链,再瞧瞧那些所谓的古希腊、古罗马雕塑,往往存在“某某贵族于18世纪花园中发现”这类传奇故事。
一位英国的艺术品投资顾问说得更直白:“你买一件宋瓷,买的是一千年没断过的文明史;你买一尊罗马雕像,很多时候买的是一个好故事。资本嘛更喜欢前者,因为确定性更高。”
所以那些个古希腊金币才只拍出485万人民币,古希腊双耳罐380万人民币,这已经算难得的天价了。
土耳其一个店主留言道:“我们伊斯坦布尔大巴扎一个角落里的地毯,承载的历史都比他们某些博物馆里的‘古希腊‘雕塑多。西方的历史?大部分不都在大英博物馆里锁着吗?”
虽说这话表述简单,却有道理,一个文明的历史厚度,是由众多细节与实物累积而成的,并非凭借几个孤立的“奇迹”。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过去我们仰视西方,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我们平视世界,开始用自己的坐标系去重新审视一切。
一个“95后”的中国留学生说:“小时候看好莱坞拍的罗马史诗,觉得特震撼。现在我们看《长安十二时辰》《梦华录》,发现老祖宗的生活美学和城市文明,比他们的想象力还要辉煌。我们自己的故事,讲都讲不完,何必去迷信别人的剧本?”
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开始从心底里热爱并传播自己的文化时,任何外来的文化叙事,都得经过审慎的检视和过滤。
说到底历史叙事的背后,是话语权的争夺,当东方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崛起,文化上的影响力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西方历史正从世界历史的神坛逐步回归其区域历史的本来面目。
据中国文物局最新数据表明,至2024年末,全国已备案的博物馆数量达到了7046家。
这种全民级别的对自身历史的珍视和投入,才是最坚实的文化“护城河”。
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民众用文化认同投票,当这两股力量汇合,所谓“我们不信,凭什么你信”的疑问就显得格外苍白无力了。
所以说当故事的泡沫被戳破后,石头还是石头,黄金还是黄金。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是历史成就了价格,还是价格正在重写历史?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声明:文章的内容素材均源自真实资料的原创。本文内的图片是对真实评论二次创作的成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