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陈凯歌你会想到什么?
是他的感情史,还是他的儿子陈飞宇。
他身上最重要的标签就是他的电影。
陈凯歌的几十年电影路,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电影的进阶史。
如今,陈凯歌再破天花板!
很多人不知道,陈凯歌对电影的执念打小就刻进骨子里了。他父亲陈怀皑是影坛泰斗,拍过《白毛女》,小陈凯歌跟着跑片场,早早就见识了电影幕后的心血。
那时他就明白,电影不是消遣工具,得装着文化和情感。后来拍《霸王别姬》,父亲当艺术指导,帮他把戏曲与人性挣扎拍得入木三分。
结婚后陈红成了他的“后盾”,从演员转型制片人,《赵氏孤儿》靠俩人合力拿了华表奖。陈红的审美和经验,给电影添了不少独特视角。
上学时他和张艺谋等人组成“第五代导演”,首部《黄土地》就打破叙事惯性,用黄土高原的镜头探讨文化根脉,还拿了国际电影节奖项。
拍电影他是真“较真”,《霸王别姬》打磨剧本大半年,每个镜头、服装都抠细节,最终拿下戛纳金棕榈,成了华语电影的殿堂级佳作。
《妖猫传》更夸张,为还原盛唐,花六年在襄阳建长安城,地砖、商铺都按史料来,实景拍出的繁华感让观众沉浸式感动。
年过七旬他仍在突破,《长津湖》《志愿军》把主旋律拍得有温度又卖座,《志愿军》还斩获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最近他再破天花板,出任第二届金熊猫奖评审主席。这奖和国际A类电影节深度关联,能当主席足见行业对他的认可。
《人民日报》还刊发他的文章,官方的高调认可,意义远超普通表扬。网友感慨:“陈凯歌的匠心太可贵,中国电影就缺这种熬经典的人。”
他四十年只做一件事:拍好电影。从领奖台到金熊猫,再到官方肯定,都是几十年匠心积淀的结果。这也提醒创作者,经典得用时间和心血“熬”,而非流量堆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