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战友聚会,总有些老观念还挂在嘴边,比如觉得组织者就是奔着好处去的,收了钱还想多捞点。可这话说出口,现在听着就有点过时了。时代变了,老兵们年纪都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能聚一次就真心珍惜。以前那种乱七八糟的想法,早被现实甩到一边。现在的聚会,更多是筹备人自己兜底,超支了就从兜里掏钱补上,不声张,不抱怨。这事儿听着玄乎,你信不信?反正我接触的几个老兵圈子,都是这么回事儿。不是吹牛,这背后是真情实意,值当的。
![]()
先说说怎么回事儿吧。退伍几十年,战友散在天南海北,手机微信一建群,旧事儿一聊起来,就想见见面。开始是小打小闹,几个人凑一块儿吃顿饭。后来规模大了,就得组个小队,定地方、订票、安排吃住。钱这东西,算着算着就容易超。机票涨价了,饭店临时加菜了,车接车送多跑几趟了,一眨眼就多出几千块。谁来补这窟窿?组织者咬咬牙,自己扛。不是他们傻,是这份情比钱重。
拿高炮3连的例子来说,前两年他们在山东沂蒙山办聚会,四天行程,参观基地、吃当地菜、泡个温泉啥的。包了两辆大巴,全程服务。事后一算账,超了一万多。领头的山东大哥,二话不说,从自家存折上划出一万二,补齐了。没跟大家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办了。安徽滁州那边的兄弟连队,去年秋天聚的,收的会费和实际花销差一千五,筹备三人一商量,分头掏腰包,平了账。河南开封的活动,今年夏天办的,亏了两千多,主事人从工资里扣,硬是没让老兵们多出一分。
![]()
这不是孤例,全网搜搜,老兵们干的这种事儿一大把。湖南邵阳那边,三个九旬志愿军老兵,听说沈阳有个战友病了,家里没人管,就自个儿凑钱,组织志愿者开车去接人。辗转两千多公里,沿途还得加油吃饭,全靠他们自掏腰包,加上点社会捐款。不是正式聚会,但这份跑腿劲头,和组织聚会补贴超支一个味儿,都是为战友两肋插刀。中山市的张保卷,退役后当超市主管,还带头搞志愿队。逢年过节,他和队友们买米面油,挨家挨户送给孤寡老兵。钱从哪儿来?他们自己出。不是炫富,是觉得当年一起扛枪的兄弟,不能让人家饿着肚子过年。河北的王新法,老兵身份,听说石门有个贫困村,就带着战友团队去帮扶。捐车捐物不说,还建了个军人团队,一百四十多人,有现役有退役,全是自愿的。起步时,他带头出钱买工具、修路啥的。没指望回报,就图村里人日子好过点。
再看女兵陈蕾的事儿,她退役后看战友转业难,就自掏腰包办了个网上就业平台。啥都不收钱,帮退役军人和家属找工作、咨询法律,搭桥牵线。几年下来,解决上千人就业。平台起步,服务器租用、宣传推广,全是她咬牙垫的。安徽的时俊涛,干退役军人服务工作,平时就爱往老兵家跑。买慰问品、聊心事儿,钱包瘪了就瘪了。一次化解个八年上访案子,靠的就是多跑腿多花钱,拉近距离。富蕴县的梁高峰,搞“老兵联盟”志愿队,过节走访,买的吃的用的,全队自费。插线板坏了帮修,热水器漏了帮换,从不空手去。布鞋老兵王迪,在安徽办退役军人协会,带了六百八十会员,开二十个实训基地,孵化企业,提供两千多个岗位。返乡季帮老兵对接工作,钱不够就从协会账上挪,挪不动就个人补。
![]()
这些事儿听着简单,干起来费劲。为什么老兵们总这么干?说白了,部队那几年,命都绑一块儿了。边境上站岗,训练场流汗,饭盒里分一口,谁也忘不了。退伍后,社会上各奔东西,日子过得五味杂陈。聚会不光是见见面,是找回那股子劲儿。超支补贴,就跟当年分干粮似的,谁多吃一口,谁少吃一口,都不计较。以前有人酸溜溜地说,聚会就是有钱人显摆,农村兵没票钱去不了。可现在不一样了,会费压在一千二百以内,选小地方办,远离大城市。江西第一次聚,山东第二次,浙江第三次,轮着来。桌上酒一瓶喝不完,就泡茶代。健康第一,身体扛不住,聚啥聚。
逻辑上讲,这事儿有它的道理。组织者多是本地人,东道主嘛,图啥?不图钱,图个心安。超支了补上,战友们舒坦了,自己也值。网上那些帖子,看了就知道,不是编的。以前七年前,失联三十多年,刚联系上,激动劲儿上来,一桌四六瓶白酒,全干光。可现在,保重身体成主调。聚一次少一次,谁知道下回啥时候。筹备组私下补钱,不公开,是不想让别人觉得欠着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