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OpenAI的Sora轻松生成一分钟高清流畅视频,将静态画面变为动态世界,当GPT-4o以平均320毫秒的速度实时回应情绪波动,我们仿佛正站在AI技术爆发的奇点。每一次发布都让人惊叹,但不知不觉间,我们也陷入了一种新的困局:技术越强大,内容却越相似;算法越聪明,创作反而越失去温度。
一种被称为“科技无聊感”的情绪,正在悄然蔓延。微软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自称患上“AI疲劳症”,而这不仅仅是个别现象。每隔几天就有新模型发布,每几个月就有巨头推出颠覆性更新,Hugging Face上的模型总量早已突破120万,还在持续飙升。
这种疲劳不只来自于迭代的速度,更来自于AI生成内容那种微妙的“平均化”,虽完美却平庸,精准却缺乏意外。浙江大学的调研显示,使用AI后,人们的内在动力下降了约11%,无聊感增加了近20%。
图片来源:豆包生成
从社交内容到客户沟通,从创意生成到商业策略,AI正在系统性地抹去那些原本让人类活动有温度、有意义的不完美。而今年IFA展上,AI已无所不在。从家电到穿戴设备,从手机到智能家居,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强调“AI内置”。
“快餐化”与“同质化”
打开小红书,随便搜“露营装备”或“咖啡机选购”,满屏的“必入神价”、“后悔没早买”,扑面而来的“性价比天花板”和“闭眼冲清单”。看似真实分享,背后却往往是AI批量写就的标准化内容。
正如自媒体博主数字生命卡兹克所吐槽的,AI尤其偏爱那种“不是…而是…”式伪深刻句法,仿佛随便一对反义词凑上去,就顿时显得高级。但说到底,那不过是一种“不需要动脑子的深刻模板”,掩盖的恰恰是思考的懒惰与表达的贫瘠。
在这个“标题决定生死”的平台,AI已经悄悄成了内容工厂的隐形操盘手。不少工具公然宣传“10秒产出小红书爆款”,甚至打包出售“100个标题模板大全”,号称能把创作效率拉高300%,轻松实现“一人一天狂发20篇”。这背后的代价是什么?
不光是文案,连视觉内容AI也没放过输入产品、卖点、人群,AI三十秒生成五版文案,语气随意切换:活泼、专业、治愈…任选,像极了一间语言快餐店。
高效是真的,但无聊也是真的。“种草话术”泛滥成灾,用户渐渐无感,甚至心生免疫。内容看似越写越多,创意的空间却越压越窄。Meta研究显示,训练数据中AI内容超1%即导致模型崩溃。
短视频则成了重灾区。一个“母女互换身份”的梗刚火,全站瞬间铺满模仿;“逆袭打脸”第一次看很爽,看多了只剩“我就知道”的疲惫。我们刷到的,不过是无数个标准答案的复制体。
而我们,正在不知不觉中让渡最后的表达权。就像卡兹克所忧虑的:AI为我们准备好了“完美的、标准化的、看起来很高级的表达模板”,结果就是,越来越多人不再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哪怕是笨拙的、生涩的,但那才是“人”的味道。
崩坏的AI客服,崩溃的消费者
企业纷纷引入AI客服,宣传语一个比一个亮眼:“等待时间从7分半缩至1分15秒”、“82%的标准咨询秒级解决”。效率的数字的确惊人,但在简单问询、查询类场景中,它们反应迅捷、对答如流,俨然一副“降本增效”的最优解。
可一旦问题稍微偏离剧本,现实就开始崩坏。
比如你网购生鲜连续两次收到烂果,情绪已经窝火,只想找人工说个明白,结果电话那头传来AI礼貌而冰冷的声音:“抱歉,我不太明白您的需求,请您再描述一下好吗?”
AI在说服人类方面展现出惊人实力。在Reddit热门社区“改变我观点”板块中,用户通过分享观点并邀请他人反驳展开辩论,成功说服发帖者的评论者将获得一枚三角形(delta)符号奖励。这一板块历史悠久,数据具有统计意义:历史上仅3%的发帖人最终被说服。也就是说,平均每一百场辩论中,只有三场能够真正改变发起者的立场。
然而,当人工智能介入辩论后,局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的四个月期间,AI共在1061个帖子下发表了1783条评论。其中表现最优的AI成功说服了137人,说服率达到18%,大幅超越人类3%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该AI的说服能力超过了该板块中98.2%的人类辩论者。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人类辩论者并非普通网民,而是长期活跃于该板块、且至少成功过一次的资深爱好者。若以普通人群为参照,这样的说服能力几乎可谓“万里挑一”。
工信部发布的《智能客服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在投诉处理这类复杂场景中,AI客服的解决率仅为35%,远低于人工客服的82%。更扎心的是,用户对人服务的满意度,整整高出AI客服23个百分点。
AI客服与人工客服对比 图片来源:未来图灵基于公开资料整理
这还不止是“体验落差”那么简单。跨国调研机构Art Smart通过全场景对比测试发现,真人客服的净推荐值(NPS)平均高出AI客服72分。也就是说,用户不是“有点不满”,而是“根本不想推荐你”。
尤其在高价值客户的服务中,“纯AI”所能带来的复购提升仅有6%;而一旦引入“AI+人工专属服务”,这个数字跃升到21%。
然而不少企业仍执迷于所谓“智能化转型”,强行用AI拦截大部分客服通路。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智能客服相关投诉一年内暴涨56.3%;今年上海“五一”假期消费投诉中,超一半都卡在“找不到人工客服”。
更让消费者愤怒的是某些企业搞“售前秒回,售后装死”的双重标准:买东西时亲切得像老朋友,出了问题就只剩机器人复读“请您耐心等待”。这种套路,如今已被中央叫停。5月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不得用智能客服推诿客户,必须保障“人工服务能找得到、谈得通”。
目前,包括电商、银行、电信、互联网平台在内的多家企业都已广泛布局AI客服。阿里的“阿里小蜜”、腾讯的“企点智能客服”、百度的“智能客服”、京东的“京小智”等,都是这一领域的典型代表。它们在提升基础服务效率的同时,也因“冷冰冰”、“听不懂话”、“转人工难”等问题频频被消费者吐槽。
说到底,AI客服的“高效”,很多时候是一种剔除了人类理解力与应变能力的“伪高效”。企业看似省了成本,却可能正在透支品牌最珍贵的人性信任与长期忠诚。
AI被“优化”过头了
在商业世界的决策层中,人工智能正从幕后辅助走向台前主导。
无论是投资组合的调仓、市场趋势的预判,还是新品定义与广告投放,AI正重新定义企业做选择的方式。
但危险也悄然埋藏在这种“理性崇拜”之中。当一切决策以概率为尺度,那些低发生可能、却具备高颠覆潜力的“野路子”,正在被系统性排除。而商业史反复告诉我们,真正改写行业的,往往不是精心计算的最优解,而是一次偶然、一次失误,甚至一次“不理性”的坚持。
便利贴的诞生就来自一场“失败”。1968年,3M科学家斯宾塞·西尔弗原本想研发一种超强黏合剂,却意外合成出黏性极弱的胶水。四年后,同事亚瑟·弗莱在唱诗班中,为不断滑落的书签所困扰,突然想起那款被人忽视的“弱胶”。就这样,一个革命性的办公产品诞生了,它改变了无数人记录与提醒的方式。
同样,青霉素的发现也不是精心设计的成果。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偶然注意到一个被遗弃的培养皿中,霉菌抑制了细菌生长。他没有将其视为污染而丢弃,反而抓住这个异常,最终开创抗生素时代。
在算法的逻辑中,没有“歪打正着”,只有概率高低。它不会为一个低回报可能性冒险,更不会为“灵感一现”保留预算。AI在杜绝失败的同时,也可能杜绝了那些源于偶然、直觉和反常规思维的颠覆性创新。
图片来源:豆包生成
人类的“不完美”正在成为一种稀缺品和信任符号。
《心理学进展》杂志的论文显示,消费者对手工制作的产品有着特殊的情感连接,愿意为其支付更高的溢价。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人开始寻求一种“可触摸的温度”。手工制品之所以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正是因为它精准地回应了这种情感需求:在算法推荐和流水线商品充斥日常的今天,一件略带不规则的手工陶器、一条纹理独特的编织围巾,反而以其“不完美”的真实感,提供了机器难以复制的情绪连接。
当下,现代人际关系中似乎存在难以回避的疲惫感。维系真实人际网络需要时间、共情与不断磨合的情绪劳动,而手作物品却以其沉默而稳定的存在,成为一种低压力、高共鸣的情感替代。它们不完美,但因此显得真诚;它们有痕迹,反而更容易让人感到安心。
掌握AI,驾驭AI
数字化转型不意味着“全盘AI化”,真正有价值的策略,是思考“在何处保留人性”。正如前OpenAI副总裁 Krithika Shankarraman 所言,随着AI生成内容趋于海量和平庸,人类的判断与创造力将变得愈发重要。负责任的AI应用,不在于竭尽所能使用技术,而在于有选择地、明智地部署它。
Shankarraman指出,理论上来说,AI工具可以简化产品部署和市场推广的过程。然而,为了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她强调企业仍需在每一个环节中发挥人的作用。“表现突出的公司将是在AI应用中展现工艺和深度理解的那些,”她解释说。“无论是产品的理解还是客户需求的洞见,以及如何有意义地连接这两点。”她建议,公司应该利用AI来增强现有的工作流程,而不是完全依赖它。
AI的真正智慧,在于知道何时不用AI。
正如微软前执行副总裁、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博士所言:“我们正进入一个人机共生的新阶段,AI为人类提供了与技术交互的全新语境。”在他看来,未来人机交互的发展方向,并非简单的人工智能,而是走向“AI与IA”的深度融合。
所谓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强,代表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技术发展路径。它不追求以机器取代人类,而是致力于以技术扩展人的能力,强调人类与AI系统之间的协作而非替代。在这一框架中,AI 不再是独立完成任务的主体,而是成为增强人类判断、创造力与效率的协作伙伴。
AI的泛滥使用,正是我们找到其恰当定位的必经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