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世袭制度比选皇太子还要严格十倍。
这就是衍圣公的承袭办法。
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没有任何变通可能,一旦出生,命运就定了。
——《壹》——
一个延续2130年的铁律
汉高祖刘邦做了一个决定,前195年,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刘邦不知道,他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严格的世袭制度。
孔腾站在汉宫中,接过那道封诏。
他更不知道,自己的后代将在接下来的2000多年里,被一套比皇室还严苛的规则束缚着,汉元帝又加了一道锁。
永光元年,孔子十三代孙孔霸被封为褒成侯。
不是临时的,是世袭的,从此,孔子的血脉后代再也没有选择的权利,唐玄宗李隆基以为自己很懂规矩,开元二十七年,他把孔子追封为文宣王,把孔燧之封为文宣公。
李隆基以为这样就够了。
他没想到,后来的统治者会把这套制度变得更加严格,宋仁宗的一个决定,改变了一切,至和二年,1055年。
孔宗愿接到诏书的那一刻,可能还不明白"衍圣公"三个字的真正含义。
他只知道,从此以后,孔家的长子长孙再也没有别的路可走,880年,这就是"衍圣公"封号延续的时间,从1055年到1935年,整整32代人,43个人袭封。
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这个宿命。
如果算上汉高祖的封爵,整整2130年,多少个王朝兴衰,多少次改朝换代,这套制度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南下,孔端友被迫南渡。
连战争都无法打破这个制度,他到了衢州,还是衍圣公。
他的弟弟孔端操留在曲阜,也成了衍圣公,一个制度硬生生被分成了南北两宗,但规则依然严格执行,元仁宗够狠。
1316年,他亲自考索孔氏宗谱。
确定孔思晦才是正宗的嫡长孙,一个皇帝居然要亲自验证族谱,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套制度严格到连皇帝都不敢随意更改。
——《贰》——
比选皇太子严格十倍的铁律
康熙有36个儿子,理论上,每一个都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胤礽被废了两次,还能复立,康熙最终选择了雍正,这就是皇帝的权力,可以选择。
衍圣公呢?一个都不能选。
孔子的嫡长孙只有一个,出生的那一刻,命运就定了,没有第二选择,没有变通余地,没有废立可能,更严格的是什么?
清代规定,衍圣公长子必须年满十五岁才能获得二品冠服。*
十五岁之前,你连候选资格都没有,十五岁之后,你必须承袭,不承袭就是抗旨,看看明代的例子,孔弘绪因事失爵。
按理说,他的儿子就没机会了对吧?错了。
朝廷让他的弟弟孔弘泰代袭,但有个条件:孔弘泰死后,爵位还得回到孔弘绪儿子手里,血脉不能断,嫡长子的地位不能改变。
即使出了事,制度也要想方设法保证血统的纯正性。
孔德成3个月大的时候就被封为衍圣公,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婴儿,命运已经被决定了,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颁布总统令,这个孩子从此再也不是普通人。
对比一下皇太子,康熙的太子胤礽两岁才被立为太子。
而且康熙还可以废了他,雍正的儿子弘历要到雍正死前才确定是继承人,衍圣公没有这些悬念,出生即注定,注定即终生。
这套制度延续了77代,没有一个能够逃脱。
每一代的嫡长子,从出生那天起,就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祭祀孔子,管理族人,维护家声,别的什么都不用想,也不能想。
清代山东巡抚的一份奏折写得很清楚:"衍圣公袭封由长子承袭。"
没有任何模糊空间,不是贤能的长子,是长子, 不是所有的儿子,是长子, 不是可能的继承人,是必然的继承人。
更严格的是族谱验证,每一代衍圣公的承袭,都要核对族谱。
从孔子开始,一代一代往下查,不能有丝毫差错,元仁宗为什么要亲自考索族谱?因为孔思诚和孔思晦都是孔宗愿的七世孙,但孔思晦是嫡长孙,孔思诚是庶支。
一个"嫡"字,决定了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种严格程度,皇室都达不到,明朝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朱标死了,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看起来也是嫡长子继承制,朱棣还是夺了侄子的皇位。
皇室的嫡长子继承制可以被武力打破,衍圣公的制度却从来没有被打破过。
——《叁》——
比皇宫更严密的程序
皇帝册立太子需要几道程序?下诏、昭告天下、举行册封礼,差不多就完了,衍圣公的承袭程序呢?从申请到批准,从批准到执行,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先看明代的流程,弘治十六年,衍圣公孔弘泰死了。
按制度,应该由孔弘绪的儿子孔闻韶继承,但是程序必须走完整,第一步:山东巡抚徐源上奏,第二步:吏部查具议案,第三步:皇帝批准,第四步:礼部照例执行。
四道程序,一道都不能省。
如果继承人还没满十五岁,在任衍圣公必须提前向朝廷申请,这等于向朝廷提交了一份"担保书",清代更严格。
朝廷先给衍圣公长子二品冠服,这是承袭的前提条件。
没有二品冠服,你连候选资格都没有,有了二品冠服,你就必须承袭,不能推辞,孔府的档案保存得有多详细?
每一代衍圣公的袭爵过程,都有完整记录。
从申请文书到批准文件,从谢表到诰命,一张纸都不能少,雍正七年发生了一件事,文选司失火,档案被烧,朝廷下令各部门把相关档案查出来,重新造册。
孔府提交了《圣门蒙历朝锡爵赐官恩例案簿》。
连皇宫的档案都可能失火烧毁,孔府的档案却保存完整,这套制度的严密程度可见一斑,而且清代衍圣公的承袭居然没有诰命记录。
为什么?因为程序太规范了,朝廷直接省去了这个环节。
皇室册立太子还需要大典,衍圣公的承袭却可以简化程序,这不是因为不重要,恰恰相为太规范,太确定,不需要额外的仪式来确认。
十五岁,这是一个精确的数字。
为什么是十五岁?因为明代出现过问题,衍圣公年幼承袭,无法处理府务,引发了很多麻烦,清代吸取了教训。
山东巡抚方大猷的奏折写得很明白:"衍圣公长子至十五岁,袭授钦依冠服二品服色,系历朝恩例。"
历朝恩例!这四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意思是这不是某个皇帝的临时决定,是历朝历代都必须遵守的规矩,如果继承人不满十五岁,现任衍圣公要提前申请。
申请获批后,孩子还是要等到十五岁才能正式承袭。
这种精确的年龄控制,连皇室都做不到,康熙两岁立太子,雍正可以随时废立储君,衍圣公的制度却精确到岁数,一天都不能差。
——《肆》——
稳定性的代价
880年没有中断过,这是什么概念?从北宋到民国,经历了多少次改朝换代?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朝代。
每次改朝换代都是腥风血雨,但衍圣公的承袭制度却从来没有中断过。
稳定性的代价是什么?是个人选择的丧失,77代衍圣公,没有一个人能够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出生即注定,注定即终生。
是创新能力的缺失,制度太稳定,就没有变化的动力。
孔府的家学传承了上千年,却很少有突破性的学术成果,是适应能力的弱化,当时代变迁时,这套严格的制度反而成了束缚。
孔德成15岁就任奉祀官,但他面对的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1935年,孔德成主动请求撤销"衍圣公"爵号,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一个15岁的少年,亲手结束了延续880年的制度,为什么?
因为世袭爵位与共和制度不符。
民国建立后,讲究的是人人平等,机会均等,一个从出生就注定身份的制度,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完全冲突,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这套制度的存在基础已经消失了。
古代社会需要稳定,需要传统,需要权威,现代社会需要变化,需要创新,需要竞争,衍圣公制度的严格性在古代是优势,在现代却成了劣势。
回过头看,这套比选皇太子还严格的制度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证明了制度设计的重要性,一套好的制度可以延续千年而不坏,一套坏的制度可能几年就垮台,它揭示了稳定与活力的矛盾。
过度的稳定会导致僵化,过度的变化会导致混乱。
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时代都要面对的问题,它警示了个人与制度的关系,个人服务于制度,还是制度服务于个人?
衍圣公制度选择了前者,现代社会选择了后者。
衍圣公承袭制度给了我们一个极端的样本,它严格到了极致,稳定到了极致,但也僵化到了极致,孔德成的那个决定,不是对祖先的背叛,而是对时代的顺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