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没?咱们这位踏遍大江南北的“古桥守护者”吴礼冠老师又出门啦!这一次,他带着二十年来拍摄700多座古桥积淀的非遗记忆,直奔福建泉州,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就在明天(9月20日),他将在会上发言,为古桥“代言”,为华夏土木文明的瑰宝发声。
吴礼冠
历经二十年对古桥的追寻,吴老的脚步仍未停歇,如今他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非遗天地。在他看来,非遗保护不应囿于建筑艺术的范畴——无论是跨越江河的古桥、凝土成器的陶瓷,还是铜上生花、纸间有灵的雕刻与剪纸,一切扎根于土地、流淌在人间烟火中的非遗技艺,皆是值得被记录、被呵护的文化瑰宝。
在吴老看来,仅仅记录还远远不够,更要以当代的方式激活它们,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命。于是,他将走过的路、访过的人、震撼过心灵的十大非遗技艺,以镜头汇入《非遗与艺术》画册,用文字烙下对传承的坚守与仰望——这是一位七旬行者对文明延续最深沉的誓言。
吴礼冠系列画册《非遗与艺术》
正如吴老在《非遗与艺术》画册序言所言:“非遗没有国界。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这段话不仅道出了非遗存续的真谛,更预示着一场跨越地域的技艺对话——就在一个月后(10月20日),吴老将在南山漫谷的同构艺术空间参与一场重要活动“‘妙手神韵’——石湾陶瓷创意作品展”,与艺术大师一起为观众解读非遗背后的文化脉络与当代价值。
在这场非遗盛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柏林,将携五十余件陶瓷珍品亲临现场。吴老一直倡导的非遗“活化”理念,也将借由这些作品的展示与现场观众参与的陶瓷DIY体验,从理念走向现实。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塑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柏林
更值得期待的是,吴礼冠先生还将从非遗保护与传播的视角,与潘柏林大师展开一场跨领域对话。这不仅是对传统工艺当代转化、非遗传承活化路径的深度剖析与生动诠释,更是一场关于文明延续的思想碰撞,将为所有在场者带来深层的文化启迪与灵感激荡。
艺术展的精彩尚需时日酝酿,不如趁此时光,让我们先静心品味吴老镜头和笔下的非遗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翻开《非遗与艺术》画册,跟随吴老的镜头与笔触,走进十大非遗项目中的“绍兴铜雕”。透过他学者般的洞察与摄影家独有的审美,品味金属上承载的千年技艺,聆听一位七旬行者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深刻思考与坚定回响。
铜雕点亮人生
吴礼冠
木雕、石雕、砖雕、竹雕,我接触过不少。但铜雕只是偶尔在寺庙或祭祀场所见过。
冒着霏霏细雨,3月12日,我到绍兴市上大路549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赵秀林铜雕馆,拜访赵秀林。
73岁的赵秀林,身材瘦削,面色红润,长须飘逸。工作室楼梯间悬挂的铜雕《兰亭序》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的话题从《兰亭序》开始。公元353年即距今1672年前,王羲之写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2008年,赵秀林先后花了39个月的时间,按《兰亭序》神龙本字迹,一凿一雕,笔锋流转,展现出赵秀林在铜雕上的功力,作品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最高奖“山花奖”。
《第一代领导集体》、《初心》、《柯桥故事》等作品吸收了木雕、石雕造型的技法,结合铜雕的特点,在造型上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笔笔来神。
绍兴铜雕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制造和雕刻技艺,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就是其中的代表。唐时,越地铜镜远销海内外。清末民初,绍兴铜、锡加工冶炼就比较发达。
赵家铜雕技艺自1902年起传承至今,已历经5代。赵秀林爷爷赵六一创办了“阿一铜镴店”,作品《五祭》至今还在。父亲赵正先的铜雕技艺也远近闻名。赵秀林自幼受家族熏陶,9岁起随祖辈学习,12岁便初步掌握打铁、雕刻、印章等基本要领。作为第三代传承人,受家族铜雕浸润,赵秀林成为当代绍兴铜雕的领军人物,在铜雕的传承、保护、创新和开发方面贡献显著。曾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间工艺艺术家称号。
《孔雀》、《龙凤呈祥》等作品巧妙的利用铜材的延伸性和可塑性,将动物的肌肉线条、骨骼结构和皮毛质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铜火铳,小的叫手炉,大的叫脚炉,是绍兴地区嫁女必备的礼物。赵秀林突破铜雕的界限,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理念结合,打造出符合现代日常使用的铜火铳。铜茶壶系列作品,有字、有图,则给生活增添更多的趣味。
赵秀林曾多次携带作品赴北京、天津等地参加全国大展,受到文化部以及中国文联领导的高度评价。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为绍兴铜雕传人题词,勉励“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并希望能够多创作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绍兴铜雕作品。铜雕代表作《第一代领导集体》、《黄酒醉八仙》等先后被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广安邓小平同志故居陈列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等收藏。
赵秀林不忘传承、培养新人,先后招收、培养了37名高徒。近几年,每星期抽出3至4小时到学校讲授铜雕技艺,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掌握铜雕。
2009年6月,绍兴铜雕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赵秀林被评为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全国十佳民间艺人,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求问(吴礼冠摄)
绍兴铜雕非遗传承人赵秀林正在创作(吴礼冠摄)
以铜为纸,刻写绍兴故事(吴礼冠摄)
绍兴铜雕作品《兰亭序》局部(吴礼冠摄)
虾趣(吴礼冠摄)
绍兴铜雕阴阳合一、富有质感的特点,与石湾陶瓷生动活泼、形神兼备的特点恰恰形成有趣的对比。绍兴铜雕犹如金属中的史诗,厚重而深刻;石湾陶瓷则似孕育在泥土中的童话,灵动而亲切,二者共同织就中国非遗丰富多彩的技艺图谱。
一刚一柔,看似迥异的艺术语言,却共同诉说着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与守护。而在十月这场非遗盛会中,观众将亲身感受两种非遗技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共鸣。
剧透来袭!即将在一个月后开幕的“‘妙手神韵’——石湾陶瓷创意作品展”现场,可谓惊喜不断、亮点纷呈——丙午马年将至,潘大师以马为主题的生肖雕塑将领衔十二生肖系列惊艳亮相;紧贴时下潮玩风尚,展览不仅推出多款融合传统与时尚的潮玩陶艺作品,更特邀大师亲传弟子现场指导陶艺DIY,让每位观众都能亲手体验“泥与火”的非遗“潮”魅力;而对于资深藏家而言,潘大师亲手制作的多件孤品也将隆重现身,堪称收藏良机,不容错过。
潘柏林作品《观沧海》
潘柏林作品《佛之六》
潘柏林作品《仰天长笑》
潘柏林作品《海阔龙腾》
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可触摸、可体验、可共鸣的非遗之旅。无论是亲手塑陶的乐趣,还是与大师作品面对面的震撼,都将成为这个秋天最珍贵的文化记忆。
吴老拍桥,潘大师塑陶;一个用镜头记录文明,一个以泥土重塑灵魂。这个秋天,因非遗而相遇,因匠心而共鸣。
金秋十月见,相约在漫谷,共赴一场非遗之美的心灵盛宴。
让我们一起,让非遗“活”起来,让传统“潮”下去!
· The end ·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部分图源网络,如侵告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