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过剩时代,企业缺的不是素材,而是答案
过去两年,生成式AI把“写文案、做海报、剪视频”的门槛打到了地板价。快手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6月至2025年4月,全球用户用AI工具累计生成了1.68亿条视频、3.44亿张图片,平均每分钟就有数千条新内容上线。内容洪水来了,品牌却发现自己依旧焦虑:素材再多,也回答不了“预算到底投哪条”“新品到底卖给谁”这些老问题。
于是,一个新的概念被提了出来——AIGD(AI生成决策)。2025年9月17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秒针营销科学院与明略科技联合发布《生成式营销:从AIGC到AIGD》研究报告,把“让AI直接给出可验证的决策方案”当成下一阶段的重点。简单来说,AIGC负责“产出”,AIGD负责“拍板”。
AIGD到底是什么?一句话:用数据和推理,把选择题变成填空题
在复旦管院的定义里,AIGD的核心是“以目标与约束为锚,生成可验证的决策建议与行动路径”。它不再问“这条文案好不好看”,而是问“这条文案能否在预算内带来最多转化,如果不能,请给出替代方案”。
举个例子:当市场部准备推出一款无糖茶,AIGC能瞬间给出100条广告语;AIGD则会先读取历史销售、社媒舆情、竞品投放和天气数据,再输出“华东区优先投放地铁灯箱,预算配比30%,预计ROI 1.8,若两周后销量低于预期,则切换到短视频达人带货”的完整剧本,并附带置信区间和回退条件。
AIGC与AIGD:一字之差,差的是“谁来承担结果”
AIGC的评价标准是“像不像人写的”,AIGD的评价标准是“能不能达成业务目标”。前者是创意竞赛,后者是结果考试。也正因如此,AIGD需要更严苛的验证机制:数据来源、推理链条、实验设计,缺一不可。
明略科技在报告里用“三层级”框架把差异说得很直白:AIGC只解决了运营层的“素材供给”,AIGD则要同时回答战略层“要不要做”、定位层“为谁而做”、运营层“怎么做才划算”。
先小步快跑,再大步迭代:给企业的两条落地建议
1. 先用一页纸写清“目标、约束、评价指标”,按战略-定位-运营三层级拆任务,别一上来就让AI做“年度预算”。
2. 挑1-2个高频且能量化的运营决策点(如“下周短视频投哪条达人”),用合成数据跑A/B测试,保留人工复核与平台治理接口,跑通后再向上延伸到定位层、战略层。
正如复旦管院金立印教授在发布会尾声所说:“AI不会替代人做决策,但会用数据逼你把决策理由说得更清楚。”AIGD的价值,也许就在于让我们少拍脑袋,多拍桌子——拍那张写满验证结果的桌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