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这部电影,从筹备开始,一直到现在一直都有不少的争论,被举报、被骂,然而它还是顶着压力上映了。
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三大官媒齐齐发声,首映礼上甚至有省级领导的身影,这一切都在宣告,这绝非一部普通的商业电影,它是一场蓄谋已久、对抗遗忘的文化行动。
然而电影刚上映,令人恶心的一幕出现了。
锻造痛感对抗麻木
这部电影的核心策略,就是“制造痛苦”,它就是要让你疼,让你坐立难安,因为它知道,对于那段历史,我们听过太多冰冷的数字,内心早已筑起了厚厚的茧房。
只有真实的痛感,才能击穿这层麻木,电影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干燥实验”的细节,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观众眼前被烤成一具干尸,只为测出人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分这个数据。
这种呈现,是一种克制的“必要之恶”,支持者说,这还不到真实历史残酷程度的十分之一,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批评,电影里的实验室场景“太干净了”。
这恰恰是导演最阴冷的一笔,窗明几净,器械锃亮,穿着白大褂的侵略者们,在文明到了极致的环境里,做着最野蛮、最肮脏的暴行。
这种强烈的反差,比单纯的血浆四溅更让人不寒而栗,它揭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恐怖:伪善,那是一种表面文明,内里却早已腐烂透顶的邪恶。
而这份痛感的源头,来自于创作者们近乎“自虐”的投入,王志文为了进入角色,在片场化完妆后,便不再与任何人交谈,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角色的孤独与压抑中。
孙茜为了体验那种彻骨的绝望,把自己关进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里,去感受一个生命被彻底剥夺希望的滋味。
最极致的牺牲,来自导演赵林山自己,当拍摄解剖孕妇的场景时,他发现仿真娃娃的效果虚假得可笑。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妻子李善玉都感到震惊的决定:让自己刚出生十余天的亲生女儿,出演那个腹中的婴儿。
这背后巨大的情感牺牲,正是为了锻造那份不容置疑的“真实痛感”,传递给每一个观众。
舆论战场爱国成了原罪
电影上映后,预售票房破亿,首日中午票房便冲破两亿,一举打破了内地影史首映日总场次在内的十项纪录。
然而,就在这份沉默的民意用脚投票时,一场围绕“记忆”的舆论攻防战,也以一种极其丑陋的方式打响了。
最尖锐、最核心的一项指控,是“消费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这是一种极其刁钻的攻击策略,它巧妙地避开了对731部队罪行史实的辩论,转而从动机上,去解构这部电影存在的严肃性与合法性。
紧随其后的,是潮水般的多维度攻击,有人说电影“拍得烂”,有人指责“太血腥不适合孩子看”。
更有人对演员进行身材上的评头论足,质疑其形象不符合角色设定,甚至翻出导演赵林山过往作品的豆瓣低分,以此来质疑他的执导能力。
网络上,一股要求“退票”的声音被刻意放大,试图营造出电影口碑崩盘的假象,而最令人不齿的一幕,发生在电影院里,有人竟然进行盗摄,甚至未经授权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直播。
这种侵权行为,不仅是对创作者心血的践踏,更是对那段沉重历史的极度轻佻与不尊重,电影官微不得不发表声明谴责,连央视网也发声力挺。
但黑夜之中,总有微光汇聚,面对这些“干扰记忆”的噪音,民间的守护力量以一种更坚定的姿态出现了。
老艺术家陈佩斯,自发包下了整整三十场,这背后,有他个人的情怀,更有家族的传承。
他的父亲,著名演员陈强,在“九一八”事变后,就曾毅然投身抗日救亡戏剧的演出,这份家国情怀,一脉相承。
还有企业老板,自己掏钱包场,请全体员工观看,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形成了对负面舆论最有力的回击,这些支持,与那破纪录的票房数据一起,构成了对这场舆论战最强大的回应。
从圆木到姓名尊严的回归
抛开所有的争议与喧嚣,这部电影最终的胜利,不在于票房,也不在于评分,它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于成功地完成了一场对受害者的“再人化”工程。
侵略者当年犯下的最深重的罪恶之一,就是抹杀受害者的身份,他们用一个冰冷的代号“圆木”(マルタ/maruta)和一串编号,就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物化成了实验材料。
这是对人类尊严最彻底的践踏,也是历史创伤的核心,而电影《731》,在片尾做出了最有力的回击。
当影片结束,影院并未亮灯,银幕上,开始滚动展示3513名被核实了姓名的遇难者名单,那一刻,整个影院鸦雀无声。
这不再是电影,这是一场庄严的“命名仪式”,主演李乃文说,展示这些姓名,就是对“圆木”这个代号最有力的回击。
它将那些被物化的生命,重新还原为了一个个有名有姓的个体,他们曾是父亲、是丈夫、是妻子、是女儿,他们曾活过,这种力量,超越了电影本身。
有观众看完后,默默地“给我爸打了一个电话”,宏大的历史叙事,在这一刻,成功地转化为了个体的情感连接与家庭的羁绊。
这份记忆的传承,甚至跨越了国界,影片已做到全球上映,在日本,同样有民众发出呼吁,希望能在本国放映,让更多人去正视这段历史。
这恰恰回归了电影的本心: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深刻地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
结语
《731》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是否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它的画面可能让你不适,它的节奏可能让你压抑,但它绝对是一部“必要”的电影。
它以一种绝不妥协的姿态,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强行开辟出了一片严肃、沉重、必须被正视的思考空间。
它所引发的激烈讨论、甚至恶意的攻击,本身就是其成功的最好证明,因为这场围绕记忆的攻防战,让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历史的关系,我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观看者,更是历史真相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