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江镇左滩村,西江河畔的麻洲岗人类活动历史遗址公园里,“人类文明的篝火”雕塑静静矗立,“文明,从这里开始”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片依偎着甘竹溪、背靠大金山脉的遗址,凭借3500年前的商周时期文明遗存,将顺德“有稳定人类文明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1000余年。
麻祖岗还是麻洲岗?
走进麻洲岗古贝丘遗址,仿佛踏入时光隧道。这里曾是珠江口的小岛,见证过商周时期的渔猎采集生活。如今,遗址静静伫立,与周边景致相融,那古老的痕迹,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左滩村民吴志初带着记者走进遗址公园。
“‘麻祖岗’其实是个笔误。”左滩村民吴志初带着记者走进遗址公园,指着白色大理石材质的麻洲岗遗址碑旁的一块写有“麻祖岗”的牌子说,当地从未有“姓麻的祖先在此居住”的说法,当年考古人员初到此处,向村民询问地名时,误将“麻洲岗”听成了“麻祖岗”。后来村里立牌时,他特意呼吁将名称更正为“麻洲岗”,才还原了遗址的真实地名。
作为土生土长的左滩人,今年70多岁的吴志初对麻洲岗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回忆道,以前遗址周边随处可见大贝壳,前几年还曾捡过几个完整的贝壳回家珍藏,“刚捡到的时候贝壳是黑色的,放了一段时间后慢慢风化,就变成白色了”——这些贝壳,正是3500年前先民在此开展渔猎活动的生动佐证。
村民吴志初在麻洲岗遗址捡到的大贝壳。
商周遗存改写顺德文明纪年
麻洲岗遗址的“出圈”,始于2008年9月的一次考古勘探。彼时,考古人员在这片曾历经三次人为挖掘(明初修筑桑园围借山为堤、上世纪60年代岗顶平整修建茧站、多年前北坡脚开挖)的山岗之上,意外发现了清晰的商周时期文化层。随之出土的,还有夹砂陶绳纹陶片、几何纹及夔纹陶片、陶制网坠,以及石刀、石镞、石锛等细石器。
遗址公园里,有着这里出土的各种陶器纹样介绍。
经考证,这些遗物与距今约3600年的佛山河宕遗址(河口段型贝丘遗址)年代相近,同属一个考古时代。而佛山河宕遗址以出土河蚬、文蛤、牡蛎等贝类遗存闻名,侧面印证了麻洲岗遗址当年作为“珠江口溺谷海湾中山岗小岛”,依托甘竹溪水道形成的渔猎采集经济形态——先民们以舟楫为工具,在水域周边捕猎、采集,用陶器储存食物,用石器开展生产,构建起顺德最早的稳定文明活动图景。
值得关注的是,这片南北长约100米、东西长约70米,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其中5000平方米因鱼塘占用遭破坏)的遗址,是目前顺德境内唯一的先秦遗址。在此之前,史书记载中顺德较早的人类活动仅能追溯至秦汉时期:《汉书・地理志》记载其属南越国辖地,南越人以舟楫为生;《南海县志》道光版则提及“顺德里水有秦戍卒冢”,印证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后有秦卒留居。而麻洲岗遗址的发现,直接将顺德文明活动的历史定格在距今3500年的商周时期,比史料记载提前了1000多年。
为何是左滩点燃“第一把火”?
麻洲岗遗址能成为顺德文明的起点,并非偶然。从地理环境来看,左滩地处西江支流甘竹溪畔,两岸分别与杏坛右滩隔溪相望,紧邻桑园围堤坝,自古便是水陆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3500年前,这里作为珠江口溺谷海湾中的山岗小岛,既便于先民通过水域获取鱼虾、贝类等食物资源,又能依托周边山地躲避洪水侵袭,为稳定的人类聚居提供了天然条件。
从遗址价值来看,作为顺德目前公认的最早人类活动实证,麻洲岗遗址填补了顺德先秦时期文明遗存的空白。此前,顺德境内虽有杏坛逢简村等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距今5300 年),但多为零散的渔猎部落活动痕迹,未形成持续稳定的文明聚居。而麻洲岗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工具,不仅展现了先民们已具备一定的手工业制作水平,更证明这里曾存在长期、稳定的人类活动,是顺德文明从“零散部落”走向“稳定聚居”的重要转折点。
文、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红玲、实习生叶敏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