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机器人公司在某产品迭代研发过程中,出现机器人关节异常振动、温度升高的现象。该公司尝试各种技术方案,均遭到失败,无奈之下找到常州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研究院(以下简称“常州检标院”)。
常州检标院下设的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筹)技术团队对此进行故障诊断,和企业研发团队联合制定测试方案,对整机及零部件振动及温升进行量化分析,提供精准的测试数据。
“我们通过精密测量,发现减速器和法兰安装时,同轴度不符合要求;通过对油脂特性进行检测,发现油脂的散热性存在问题。”9月16日,该中心负责人王直荣博士告诉记者,最终企业通过改善装配工艺、更换油脂,解决了问题。
“国家级中心”赋能机器人产业
据介绍,常州检标院设国家级质检、计量中心3个,分别是国家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江苏)、国家办公用品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筹)。
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筹)于2023年5月获批筹建。2024年,该中心“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零部件测试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5年,该中心承担的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安全)开放课题“基于机器视觉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性能测试方法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目前我们中心已完成部分设备购置,获得机器人相关的20多项产品标准、500多项参数的检测资质,建立60多项相关计量标准,基本覆盖工业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电力机器人、点胶机器人等整机及集成系统、零部件、关键传感器的计量测试需求。”王直荣说。
截至目前,该中心累计检测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不同种类机器人2000余台,服务客户500余家,覆盖全国10多个省、市。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机器人整机及核心零部件加速疲劳、工业机器人整机装配精度、移动机器人全空间移动、机器人性能评测、安全可靠性等方向开展能力建设,同时,还将围绕机器人搭建应用场景试验,开展控制软件测评、计量数据应用分析、机器人科普等服务。”王直荣说。
打通质量服务最后“一米”
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的常州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国家工业41个大类有37个,207个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6个,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在42%左右,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大飞机、光伏、特钢材料等4个牵头和参与建成的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如何聚焦产业发展提升质量供给效能?据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断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就是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该市围绕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积极推动质检中心、计量测试中心布点扩面,先后落户国家级中心3个(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机械系统及部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省级中心3个(淡水产品、新能源汽车光储充产品质检中心、智能机器人计量测试中心)。
其中,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一年多来,已服务企业120家次,攻克技术难题10个;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推出的“金属材料AI智能检测”,入选市场监管总局“计量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十大优秀案例。
他们还围绕该市产业特色和布局,积极推进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建设和试点工作,抢抓行业话语权。2023年,该市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导起草了我国首个氢能助力自行车地方标准——《氢能助力自行车通用技术要求》,填补了我国乃至全世界在氢能助力自行车领域的标准空白。2024年,常州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255项,立项地方标准65项,同比增长均超过50%。
此外,推进质量服务链深度赋能产业链,不断创新服务,打造质量服务综合工具箱。瞄准“常州智造”产业链,常州市市场监管局推出“质量码”,以“码”为纽带,并联线上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一揽子服务要素,串联线下N个一站式服务窗口,形成了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立体”质量服务体系,打通了质量服务最后“一米”。上线以来,累计服务企业2.51万家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000余个。(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蒋菡)
[编辑:徐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