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迎来新一轮图书馆扩建工程。
这座有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校园,正是青年毛泽东曾经求学的地方。
4月17日下午,图书管理员林静在清理一批上世纪60年代的旧书时,在一本《伦理学原理》的封皮夹层中,发现了一叠已经泛黄的手稿。
"起初我以为是普通读书笔记,"林静回忆时仍难掩激动,"但当看到'二十八画生'这个署名时,我的手开始发抖——这是青年毛泽东曾经用过的笔名啊!"
经过专家鉴定,这叠共计37页的手稿,确认为1917-1918年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就读时所作的读书笔记。
其中最珍贵的是对《伦理学原理》的批注,原件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超过12000字的眉批、旁注和心得体会。
《伦理学原理》为德国哲学家泡尔生所著,由蔡元培翻译。青年毛泽东读到的正是杨昌济先生讲授的教材。
让人震撼的是,笔记中处处闪耀着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在"善与恶"章节旁,毛泽东批注:"善恶非绝对之对立,乃相对之存在。今日之善,或为明日之恶;此处之恶,或为彼处之善。"展现了他辩证思维的萌芽。
在"个人与国家"论述处,他写道:"国人宜先有个性之解放,而后有团体之协力。若个性尽被压抑,则国家安能真有力量?"
预示了他后来提倡的"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政治理念。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书末空白页上,毛泽东用毛笔写下了一段振聋发聩的文字:
"吾人求学,非为个人之荣耀,乃为求民族之新生。今日揣摩哲理,明日或将改造世界。读书人责任重大,岂可苟安于书斋之中?"
湖南党史研究院院长张教授指出:"这批笔记的发现,让我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过程。从对西方哲学的深入学习,到结合中国实际的批判吸收,正是这种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精神,奠定了他后来领导中国革命的思想基础。"
据考证,这批笔记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可能与毛泽东的读书习惯有关。
历史记载显示,毛泽东读书时喜欢在书页上批注,有时甚至写下超过原文的评语。
这批笔记很可能是他在毕业前夕整理书籍时,特意留在书中的"时间胶囊"。
"这可能是他留给后来读书人的一份礼物。"湖南一师校长感叹道,"跨越百年,这份思想火炬终于传递到了我们手中。"
目前,这批珍贵手稿已被妥善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特制展柜中,学校正在筹建专门的展览馆。
让人感动的是,在发现笔记的《伦理学原理》扉页上,还保留着后来不同年代的借阅记录。
——1963年、1978年、1992年……无数学子曾经读过这本书,却都不知道书中藏着如此珍贵的思想宝藏。
百年时光流转,青年毛泽东曾经坐过的第八教室依然保持原样,他曾经跑步锻炼的操场依旧朝气蓬勃。
不同的是,今天的一师学子们有了与百年前那位伟大校友"对话"的新途径。
大四学生小陈在参观展览后激动地说:"原来伟人也曾经和我们一样,为理想迷茫过,为真理争辩过。这种跨越百年的精神共鸣,让我们更加理解了什么是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夕阳西下,第一师范图书馆的灯光次第亮起。
阅览室里坐满了埋头苦读的学子,他们或许不知道,百年前曾经有一位青年,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样为民族前途而思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那本《伦理学原理》被精心复制后重新上架,扉页上加了一行小字:
"1918年,二十八画生曾在此书中留下思想足迹。愿你也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之光。"
历史在这一刻完成奇妙的接力——百年前的读书笔记,正在激励新时代的青年继续前行。
而这,或许正是那个二十八画生最希望看到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