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国奔驰在固态电池领域抛出了一条“重磅消息”:他们的搭载了固态电池的纯电EQS测试车,成功完成了一次横跨欧洲的实地长途路测。
这辆车从德国启程,途经丹麦,最终抵达瑞典。一路上气候变化无常,路况也相当复杂,但续航依旧轻松跑过1200公里,到达终点时电池里还剩下137公里的余量。
奔驰的技术官更是直言,这是一次具有“颠覆意义”的突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块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450瓦时/千克,比传统锂电池提升了25%,但在体积和重量上却几乎与现有量产电池相差无几。
消息传出后,新能源行业立刻沸腾,不少人开始担心:难道欧美真的要在固态电池上抢占先机了吗?
其实,也不用太着急。这次奔驰跑出1205公里的成绩,说到底还是靠测试车加上未量产的固态电池刷出来的。就在今年上半年,这台EQS测试车也进行过一次长途测试,当时突破的是1000公里。
相比之下,这次只能算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只是奔驰一直不断拿测试车的数据出来展示,容易让人误以为固态电池马上就能装车量产,但事实距离那一步还差得远。
更何况,这次试验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在零下10℃的环境下,电池的充电能力明显受影响,快充功率从设计的350kW掉到280kW,足足降低了两成左右。
卡在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口,其实是很多国外车企在固态电池上共同的困境。几年前丰田也是如此。那时他们凭借起步早,积累了不少技术,还放话称固态电池“领跑中方二十年”,日本媒体更是添油加醋,声称一旦量产就能全面碾压。
可最终的现实却是,原本定在2026年的量产计划接连跳票,现在干脆推到了2030年,连一个明确的落地时间都拿不出来。
反而是国内企业如宁德时代等,捷报频传,在固态电池的赛道上一路加速。而且,我们的超越,还不止是在新能源。如今,我们正在更多领域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如十几年前,我国基建还需要7亿天价进口二手盾构机,而如今国产盾构机不仅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各类新型盾构机也在不断研发落地。在生物科技与健康领域,尿石素A等在刷-脂领域崭露头角的新物质,我们也实现了从依赖国外进口,到国内自研自足。
至于固态电池,国产阵营的表现同样亮眼,宁德时代更是堪称“头号玩家”。早在2024年11月,外界就有消息称其研发团队规模已突破千人,投入之大可见一斑。
今年,宁德时代再次释放重磅信号:计划在两年之内把固态电池真正推向量产。这一消息一出,立刻让整个新能源产业为之一振。
与此同时,国内其他厂商也在加速跟进。比如国轩高科就不断加码固态技术研发,今年5月宣布实验线已经建成,不仅开始向预量产阶段迈进,还同步启动了装车测试。据业内透露,其“金石”电池良品率已稳定保持在90%左右。
从更宏观的数据来看,我们在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申请中占比达到36.7%,过去五年平均增速超过20%,在全世界稳居第一位。
换句话说,奔驰这次确实秀了一把实力,但国内企业同样步伐不慢。无论是宁德给出的明确量产时间表,还是各大厂商齐头并进的态势,都说明我国固态电池产业已经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格局。
一旦宁德两年后兑现量产承诺,我们不仅能牢牢占据新能源竞争的有利位置,还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拉大差距。至于他们那些所谓“领跑二十年”的说辞,如今听起来,早已沦为笑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