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万里长城之巅,英国学者马丁·雅克陷入沉思。他不是第一次来中国,也不是第一次谈论中国,但这个问题,他始终没想明白: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在这个星球上,几乎所有古文明早就化为废墟,唯独中国,不仅活着,还活得极其统一。分久必合、合久未必分,这套逻辑在中国似乎并不成立。
千年动荡、朝代更替,换了无数“朝名”,却没换掉“中华”这个根儿。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魔力?是地理,是文化,是制度,还是更深层的文明操作系统?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
文明的底层代码,从来不是“民族国家”的那套剧本
要理解中国的统一稳定,第一步就是脱离西方的“民族国家”眼镜。马丁·雅克多次强调,中国不是个“普通国家”,而是一个“文明型国家”。这不是修辞,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构造逻辑。
在西方,国家往往是靠语言、宗教、血缘、疆界圈出来的“民族国家”,法国是法国人,德国是德国人,但中国的逻辑完全不同。
中国有56个民族、上百种方言、跨度五千年的历史,却始终有一个核心认同:我们是“中华儿女”。
文明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它不是靠同一种族,而是靠同一套文化系统来维系。你可以是任何民族,但你写汉字、读《论语》,参加高考、用微信、过春节,这就足够了。
中国的统一,从来不是靠压制差异,而是靠消化差异。
这套文化系统的最大特征就是“可编程”,兼容并包。元朝来了,照样开科举考进士;清朝入关,皇帝写诗比谁都多;朝会时“汉官威仪”一套不落。
换在西方,这种文化融合几乎是天方夜谭。
更重要的是,中国这套文明系统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中方代表在2025年“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上提到的“文明互鉴”,其实就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
文明不是封闭的历史遗产,而是不断更新的“操作系统”。你可以理解为,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5000年没重装过系统的国家,但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一次补丁。
这种文明认同超越了王朝的更替,超越了政治制度的变迁。你能说唐朝和清朝差不多吗?当然不能,但唐人和清人都认同“中华”。这才是中国几千年不散架的根本密码。
地理给了中国一张好牌,但能打好靠的是文化的“操作能力”
再说地理,这个老天爷发的剧本也不能忽略。中国的地理布局,天然就适合统一。东有太平洋,南有丛林,西有高原,北有沙漠,天然形成一个稳定的“文化温室”。
不像欧洲,山多水密,动不动就被隔成几个小国。而中国的平原地带和大江大河,正好适合搞大一统。
你看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像天然的“物流通道”,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把南北东西的人们串起来了。
水系不是地理摆设,而是文化的传送带。没有这些河流,也不会有“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共识。
长城,更是个被低估的文化符号。很多人以为它只是古代的防御工事,其实它更像一条文明的“分界线”——内外有别,文化有界。
它告诉所有人:长城以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你可以是草原民族,可以是游牧部落,但只要你跨过长城,就得学会写汉字,说普通话,遵守这套“中原逻辑”。
这套逻辑,不是靠打压,是靠吸引。哪怕是最强势的征服者——蒙古人,最终也被这套文明“反征服”。
不到百年,他们就开始开科举、尊孔子、用汉字。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堪称“文字狱时期的KOL”。
所以说,统一不是靠拳头,而是靠魅力。文化的软实力,在中国不是外交词汇,而是实打实的治理工具。
从秦朝的统一文字,到隋唐的科举制度,从宋明的理学教育,到今天的九年义务教育,这一切都是在告诉人们:我们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我们说着同一套话、信着同一套理儿。
而这种文化统一,恰恰是西方所缺失的。欧洲人至今还在为“多语言多民族”头疼,大英帝国解体后,连苏格兰都在闹独立。
反观中国,粤语、吴语、闽南语依然活跃,但没人质疑普通话的地位。你在上海说上海话没问题,但写字都写的是汉字。这种统一的底层编码,是任何外部力量都难以撼动的。
制度的迭代能力,才是文明统一的发动机
如果说文化是操作系统,那制度就是固件升级。中国之所以能在动荡中保持统一,靠的正是这套不断自我更新的治理体系。
要知道,一个国家能够维持统一,不仅靠文化认同,还要靠制度效率。
过去十年,中国不仅在疫情中展现了超强的社会动员能力,也在脱贫攻坚、基建扩张、环境治理等方面展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能力。
比如,高铁,到2025年,中国高铁总里程突破5万公里,覆盖了97%的大城市。这不是简单的交通建设,而是在缩短“心理距离”。
你从北京到上海,不需要再坐一夜火车,只要4小时。这种“空间压缩”,是统一感的超级放大器。
从长江保护法到黄河生态带,这些政策不仅改善了环境,更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更值得一提的是“共同富裕”,这是中国近年来提出的核心理念,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公平。
马丁·雅克对此评价极高,认为这代表一种“非西方的发展路径”。西方现在深陷“中产挤压”“社会撕裂”,而中国却在努力把蛋糕做大再分得更公平。
这些制度设计,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中国几千年政治经验的现代化表达。从“为政以德”到“人民至上”,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干部要下基层”,这些理念有古老的根,也有现代的枝。
中国的治理逻辑,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开放不是崩塌旧体制,而是重构新逻辑。你可以说它“非西方”,但你不能说它“无效”。恰恰是这种制度自我更新的能力,保证了统一的持续性。
中国的统一并不是靠一时的政策,而是一套长期稳定、不断演进的文明逻辑。
从文化认同到制度执行,从地理特征到历史记忆,这些看似分散的要素,其实都在为一个目标服务:维持一个庞大而多元的国家,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认同。
马丁·雅克想不明白的问题,或许正是西方难以想明白的地方。中国不是靠一个点维系统一,而是靠一张网。是文化的网,是制度的网,更是文明的网。这张网织得够密,也够韧。
所以,中国的统一不是偶然的历史奇迹,而是一种文明的必然逻辑。
千年不倒,不是因为没有外部挑战,而是因为内部始终有一种清晰的自我认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儿,我们靠什么走下去。对一个文明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